名家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管理 > 会员风采 > 名家风采
阎达五
阎达五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

阎达五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他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繁荣、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实践的推进和会计准则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先生1928123日生于山西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入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法律系和经济系学习,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493月入华北大学第一部,同年6月被选为该校政治研究所辅助研究员。1956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0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主任、会计系主任等职务,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1991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一直担任所长并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会计系的缔造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0年起,先生先后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组织全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会计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推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以及多个部门、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荣誉证书,自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先生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黄寿宸教授合作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工业会计核算》教科书。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联名提交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此后20余年,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活动论,先生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七职能论、会计管理循环的划分、信息化会计,以及会计管理包括会计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管理与事后考评管理等观点,积极推动传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如今会计管理活动论已成为我国主流会计学派之一。1993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师共同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累计发行量逾300万册,成为建国后发行量最大的会计系列教材。进入新的世纪,与于玉林教授共同主编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按照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思路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贯通,构筑了系统的会计体系,荣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1月,发表了《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一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最新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首创“价值链会计”概念,进一步深化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他还带领弟子在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被会计界誉为“改革的先锋、创新的典范”;自1996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业委员会主任,擎起中国会计改革与创新的大旗。直至病危前夕,仍组织弟子合力攻关,进行课题研究。

先生一贯保持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的治学精神;一贯坚持严谨认真、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一贯秉承“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的治学原则;一贯倡导“求真、求新、求变”的治学方针;一贯恪守“学海无边,学无止境”的治学格言,铸成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其学术品德蜚声海内外。

先生作为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在会计教育园地兢兢业业,辛勤耕耘50余载。75岁高龄仍然情系讲堂,诲人不倦,“硕果结华章,桃李满天下”。先生亲自指导硕士、博士百余人,其中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学生10余人。如今,这些学生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担纲重任,尽显才华。先生在我国会计教育界具有崇高的声望,是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为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生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工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重大实务难题。早期曾在国家计委兼职,在首都钢铁厂、北京机床厂等单位蹲点调研,总结会计实践经验,推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晚年在价值链会计的创新研究伊始,即与实务界人士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亲自组织举办专题座谈会,交流研讨价值链会计模式的应用条件和实施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003年因其在我国会计准则研究与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聘为第二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60年至1963年,先生作为中国专家曾赴越南讲学。1980年以后,还曾到日本、韩国、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讲演与交流,为促进会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的专著《会计理论专题》在日本翻译出版,引起海内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1990年先生被吸收为日本国际会计研究学会荣誉会员。先生一直致力于积极引进、介绍国外先进理论与知识,组织翻译出版了十余本国外会计名著。2002年深秋,利用自己在海内外会计界的崇高威望,亲自策划并组织了海峡两岸会计领域知名学者到中国人民大学为博士生讲授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并亲自到场听课,带动全系师生的实证研究。直到病重期间,仍主持与实证会计研究的先驱、澳大利亚著名会计学家布朗教授,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爱德华教授,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米勒教授等合作撰写专著的工作,力求实现“外国经验本土化和本国模式国际化”。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