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从金融危机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发布时间:Nov 23, 2009     浏览次数:4705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从金融危机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课题组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金融动荡和经济减速从发达经济体向其它经济体传导,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贸易和投资总额持续下滑,国际信用体系已经发出系统性风险信号,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的叠加效应,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下,无论是雷曼兄弟负债6000多亿美元的黯然破产,还是RBS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最终的风险都集中在财务层面,突出体现为信用危机升级导致信用风险集中爆发。实行稳健的财务政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危机给予企业的重要启示。

一、经济周期与企业财务管理

本次金融危机由美国的次贷风波引发,追本溯源,是经济扩张阶段风险累积到极限,各种财务风险的集中爆发,具体表现为信用危机的升级。我们尝试从经济周期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加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

(一)经济周期决定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导向

经济周期,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不断交替的过程,又叫经济周期波动。一个经济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组成。[1]

在经济繁荣阶段,企业信用扩张特征明显。财务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基于“规模—速度—资金—效益”的平衡框架,以企业能够承受的财务风险来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市场萧条,信用收缩,企业很可能因无法将产品转化为货币资金而面临现金流中断,此时财务风险控制的重点转为维持现金流动,确保企业的生存。可见,企业财务管理政策应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而调整。

(二)稳健的财务管理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

企业的财务政策是稳健还是激进,在危机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曾经风光无限的投行业,金融衍生品的“雪球”越滚越大,终于成为了“烫手的山芋”;以AIG为代表,潜心沉醉于混业经营、扩张商业帝国的行业巨头们完全受制于现金流的断裂。而我们也发现了以另一种姿态安然面对危机的企业,淡马锡旗下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利用危机下飞机销售市场疲软的特点,用自己充裕的现金流购置先进机型,致力于增强企业在经济复苏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回顾新加坡航空的经营轨迹,不偏离主业,不过度扩张,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稳健的财务政策一以贯之。

在稳健财务管理政策下,企业拥有规范的财务运作和严格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决策者对于风险的预期和控制,在立足于特定经济周期的同时,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加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使得企业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能从容应对,度过难关。

(三)信用风险管理是稳健财务管理政策的重要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关注经营、筹资、投资等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需要确立怎样的资本和负债结构,追逐何种程度的风险回报,保持怎样的现金流量等等,都是财务管理的内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不断激化和演变:订单减少,难以按时归还银行借款,筹资风险愈演愈烈;航油套期保值巨亏等案例频发,投资风险突出表现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玩具业巨头合俊的倒闭,引发了中小供货商“多米诺骨牌”般的资金链断裂。在这些财务风险中,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环境下进一步凸显出来。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信用扩张与收缩。如何顺应不同经济周期的特点,做好信用风险的识别、控制与转移,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信用风险可以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存在和传递,影响企业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资产质量等多个环节,对企业财务的成败有着直接影响。因此,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

在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稳健的财务政策再一次被证明是企业应对危机的关键所在,而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也在危机中被推到了前台。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如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是企业不得不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

1. 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按照授信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银行信用风险和商业信用风险。银行信用风险,是指“受企业信用状况影响,银行不能如约收回贷款本息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讲就是借贷风险。”[2]商业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3]本次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次贷危机的本质就是银行信用风险集中爆发;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日益渗透到实体经济,商业信用风险也随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商业信用风险。企业在无法收回应收账款的情况下,可能因现金流断裂而造成对银行贷款违约,对上游经销商违约,丧失再融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2. 信用风险的成因与特点

总体来看,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经济运行周期性。在经济扩张期阶段,较强的赢利能力使企业总体违约率降低,信用风险较低;在经济紧缩阶段,企业赢利情况总体恶化,信用风险增加。二是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些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对个体企业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可能导致个别企业的信用风险显著上升。三是道德风险和交易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相对于经济运行周期性和偶发事件的客观因素,道德风险和交易信息不对称是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观因素。

信用风险从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传递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三是可控性,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四是周期性,与其成因中的经济运行周期性相联系,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

3. 信用风险与传统财务风险

信用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传统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等相比,既具有独立的表现形式,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交叉影响。

1)信用风险是隐性和间接的财务风险

不同于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明显动机,也不同于经营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结果导向,信用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依附于各个具体财务环节,却又具备相对独立的内涵。其存在是以信用交易双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关注的对象是交易双方的履约行为,是一种隐性、间接的财务风险。

2)信用风险在金融危机下进一步凸显

信用风险与经济运行周期密切相关,这也就直接决定了信用风险本身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在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银行、企业的信用违约事件集中和大规模爆发,使得信用风险比任何传统财务风险表现更为突出、后果更为严重。

(二)信用风险管理

1. 信用风险管理及其目标

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授予信用额度、回收应收账款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在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成本最小化。

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识别、分析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用政策,以规避高信用风险交易,有效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2. 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

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事前调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整三个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事前调查是指建立客户信用评价和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企业征信和信用等级评价等手段对客户进行分类,明确能够进行信用销售的客户类型,以事前回避与高风险客户的交易,降低企业整体信用销售的风险。事中监督是指对进行信用销售的客户,企业在履行交货义务,完成交易过程后,建立客户信用跟踪机制,防范因客户经营状况在信用期限内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到企业按时履行债务,及时发出预警并迅速采取防范措施,化解风险、减少损失。事后调整是指企业需要定期对客户进行再评估,适时调整客户分类和信用销售期限,使信用销售期限与客户履约风险相匹配。

三、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与成本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按实施主体可分为两种: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引入第三方管理信用风险的模式。不同的管理模式作用不同,支付的成本不同,取得的管理效果也有所差异。

(一)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1.消极管理模式及成本

消极管理模式下,企业管理者对信用风险管理持消极态度,不实施信用风险管理或者拒绝信用销售。不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一般不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为追求销售额而大量采用信用销售,这可能导致企业应收账款激增,坏账率大幅提高,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拒绝信用销售的企业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垄断稀缺资源,完全处于卖方市场的企业没有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二是企业对客户不信任、害怕承担风险,只采用现金销售的方式。对身处非垄断性行业的企业而言,这种过于保守的销售方式可能导致企业销售低迷、市场萎缩。

消极管理模式不需要企业付出信用风险管理成本,但可能导致企业无序扩张或难以开拓市场两种极端现象,使企业无法稳定和正常经营,机会成本很高,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目标。

2.部门下设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模式及成本

信用销售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通常会考虑采取在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设立专职信用风险管理岗位的方式来实施信用风险管理。信用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现金流,因此财务部门兼管信用风险管理比较普遍。但是财务人员对销售信息不甚了解,且比较重视资金成本,对应收账款占用营运资金持负面态度,从而可能导致企业的信用政策过于谨慎,抑制了销售。销售部门对客户和市场了解最为深刻全面,由销售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也是一种通行方式。但是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销售、提高市场份额,往往会忽视风险,实施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

当企业信用销售规模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出于成本考虑,往往采用财务部门或销售部门兼管信用风险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只需要付出个别岗位的人力成本以及规模较小的渠道、咨询等费用。但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兼管职能,容易被财务职能或销售职能同化,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专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模式及成本

企业设置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平行的信用部门,专职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由于专职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有其明确的任务目标和独立的职权,有利于保持信用风险管理的客观和公正,增强信用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牵制作用,保持较为适宜的信用销售策略,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实现销售收益最大化。

专职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式需要企业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渠道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的成本;而且企业一般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独立、专业的职能部门,因此需要付出较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

(二)引入第三方管理信用风险的模式

随着贸易形式的复杂化,企业单凭自身化解信用风险的难度越来越大,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业务应运而生,企业可以借助专业从事信用风险管理的机构来管理自身的信用风险。目前常见的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业务包括商账追收、资信调查、保理和信用保险等。

1. 商账追收

商账追收是专门替企业催收逾期应收账款的业务,与企业自身催收账款相比,其在人才、渠道和经验等方面有较大优势,在国际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商账追收的费用比较高,企业委托追讨逾期应收账款的账期越长、追收难度越大,所需支付的佣金比例就越高。此外,企业委托商账追收公司追讨应收账款,只是对信用风险起到事后补救的作用,而无法达到预防的效果。

2. 资信调查

资信调查是通过特定渠道和方式,对交易主体的还款能力和意愿进行全面了解、调查和分析,并给出有关其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估。企业通过购买资信调查报告,可以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并确定恰当的交易方式,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资信调查的成本是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信息来源难易程度、信息量大小和提供资信报告的时效性决定的,单个报告和批量报告在成本上也有较大差异。资信评估机构只为企业提供客户的资信评价服务,而不对其评价承担责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任何情况下资信调查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和辅助。企业可以借助资信调查提高决策的准确度,但无法事后转移风险,因此,它只能起到事前预防,而无法达到事后补救效果。

3. 保理

保理业务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保理商,企业和保理商就客户的基本信用条件达成一致。客户直接付款给保理商,由保理商承担客户不付款的风险。”[4]保理商购入应收账款是折价的,根据买方资信及合同账期长短不同,叙做一笔国际保理,保理商一般需要向出口商收取申请费、保理费、单据处理费和应收账款托收费等多项费用,因此,折价比率通常较高。保理融资金额则根据应收账款的质量、结构和期限确定,一般不超过应收账款净值的80%

此外,保理商多为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或是规模较小的专业保理公司,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保理商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的考虑,往往只将保理服务限于政局稳定、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短期贸易,不能满足企业进行全面应收账款管理的需求。

4. 信用保险

信用保险是指“为抵偿商品或服务交易中由于买方不能如期付款而造成的损失提供的保障。”[5]企业通过与信用保险机构合作,除了能够获得信用风险保障外,还能获得应收账款管理、融资便利、客户资信评风险预警等全方位服务,达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补救的多重目的,有助于提升企业全面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出口信用保险是WTO规则允许的政府支持出口的手段。由于有政府支持,信用保险费率相对较低,而且可以覆盖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等风险较高、期限较长的交易,保障比较全面;出口信用保险下的应收账款融资额度根据保险赔偿比例而定,最高可达到应收账款总额的90%

金融危机以来,日本、欧盟等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的政策导向。各国政府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实质是鼓励企业利用信用保险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规避金融危机影响,保障和促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信用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手段,是企业规避和转移信用风险、维持和扩大销售、稳定融资渠道的有效工具。

总体来看,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第三方专业化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各有优劣。综合利用各种模式,充分发挥各自长处是信用风险管理方式的最佳选择。

四、信用风险管理收益

(一)信用风险管理的财务收益

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财务收益,主要表现在保持销售收入稳定增长、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现金流入、改善财务报表等方面。

1. 保持销售收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稳定且可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前提。信用销售的优势在于企业通过让渡一定的时间价值,扩大客户群体、增加市场份额。当然信用销售本身存在风险,盲目进行信用销售可能给企业带来短期增长,但从长远看无法保持销售的稳定;而企业通过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有效控制信用销售风险,从而获得稳定、可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

在当前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一方面市场萎缩、订单减少,企业迫切需要采用信用销售政策维持销售,另一方面客户付款能力减弱信用风险增加,超出了企业承受能力,因此单纯通过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已无法满足控制风险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与信用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合作,借助其专业的风险评估和适当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维持信用销售、确保销售稳定的同时,得到可靠的风险保障,从容应对金融危机。

商务部研究院对24家采取“31”信用管理模式[6]的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在实行信用管理后的第一年,信用销售额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3.6%,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上升21%。”可见,良好的信用管理对促进销售良性循环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

2. 保障应收账款回收,降低呆坏账率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信用销售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销售方式之一。然而信用销售一旦出现逾期或者长期无法收回的应收款便形成了呆坏账。据商务部研究院2005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呆坏账比例达到5%-10%,而且还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规模递增。企业的应收账款规模增大,回收速度减缓,资产流动性减弱,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受到制约。

企业在利用信用风险管理控制并降低呆坏账率方面摸索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在企业规模较小且销售方式比较简单的情况下,通过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就可以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及时跟踪、催收应收账款,将呆坏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但当企业销售规模扩大、应收账款积累增加,超出企业自身管理能力时,往往会选择引入专业的风险咨询和风险管理机构,通过风险转移和风险共担方式,将部分应收账款回收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从而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确定性,保证企业财务安全。

3.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资金是企业运营的血脉,融资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而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银行为了防范贷款风险,往往会设定融资门槛,如要求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5%,速动比率不低于1;连续二年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正值;提供足额抵质押,对外担保余额不超过资产净值的50%等等,这些条件成为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借款难以迈越的门槛,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企业通过与信用保险机构合作,可以开辟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以通过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为自身获得信用增级,增加其在银行的评级、扩大信用额度;另一方面,我国银监会《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53号)规定,“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行可灵活采用担保方式,包括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替代担保”,解决担保能力不足问题,降低企业提供担保的成本,扩大融资渠道。

同时,从银行角度分析,利用信用保险融资也可以降低其管理成本。根据银监会《关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贷款风险权重和风险分类的批复》(银监办发[2005]150号)规定,“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信用保险下贷款的风险权重为0%;进行贷款分类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的贷款逾期超过90天但仍在合同规定理赔等待期内的,可分为正常类贷款”,这一规定使得银行可以扩大信用保险融资业务,而不影响其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质量,使银行适当降低融资利率或放大授信额度成为可能。

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统计,截止2008年,中国信保已与110多家中外银行开展银保合作,投保项目险的企业全部通过信用保险获得了银行融资,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比例占到30%,且企业在融资时能够获得宽松的贷款条件和优惠利率,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

4. 增加和稳定现金流量

企业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多途径获得经营性和筹资性现金流入。首先,通过信用销售和应收账款管理,扩大业务规模,获得稳定增长的业务收入,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入;其次,在发生风险的情况下,利用信用保险风险转移,企业可以获得理赔资金,稳定经营性现金流入;第三,通过信用保险融资,企业可以提升自身在银行的信用评级,进入银行优质客户序列,较为顺畅的获得信贷资金,保证筹资现金流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第四,通过将应收账款权益转让给第三方提前获得货款资金等方式,使筹资性现金流入增加。

5. 改善财务报表

综上所述,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会给企业从业务收入、融资、风险转移等方面带来收益,同时也必将有效地改善企业财务报表,提升财务信息质量。

应收账款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主要科目,它的回收速度和变现能力直接影响到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资产流动性好坏。保持应收账款回款的正常、及时,并能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提前获得资金,可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企业资产质量。

销售收入是利润表中形成营业利润的主要因素,也是直接反映企业成长和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销售收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的增加,而且它本身可以使所有者的权益增加。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收入和获得保险赔偿资金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通过应收账款债权融资增加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通过提升自身信用评级,扩大其在银行的信用额度。这些都是提高企业现金流质量的重要要素。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非财务收益

1. 改善企业经营和融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

企业通过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培育优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另一方面,凭借信用风险管理平台,可以扩大和稳定融资渠道。销售、融资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和良性循环,无疑将促进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改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 整合客户信用信息,提高决策准确度

通过信用风险管理,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客户的履约能力、履约意愿和付款习惯,保证决策的准确性。专业的资信评估公司和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可以实现不同企业间客户信用交易数据的共享,给予买方资信更为客观的评价。尤其信用保险机构与企业共同分担客户信用风险,因此其信息搜集和评估会更加广泛、深入。

3. 增加风险预警,提高风险反应速度

信用保险机构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能够集合、跟踪客户与多家企业的交易情况,当客户对某一家企业出现拖欠或支付延迟的情况时,信用保险机构往往能第一时间掌握并及时通知相关企业,并帮助企业采取应对措施,提升企业对突发风险的反应速度,最大程度降低损失。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信息互通、及时的风险预警对企业尤为重要。据中国信保统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外买家违约案例显著增多,20089月至12月违约金额是上年同期的四倍。针对大规模违约现象,中国信保及时将相关风险信息通知保户企业,指导其及时调整或停止发货,有效控制损失。据初步统计,20089月份以来,在中国信保的风险预警下,国内各出口企业及时取消了多起高风险交易,避免了数亿美元的损失。

4. 改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制定信用销售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跟踪制度、合理的激励和考核制度、权责对应的经济责任制度等配套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业务经营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财会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保证每个岗位各司其职。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升业务人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监督,引导以注重销售和控制风险并重的企业经营理念,从而促进企业实现良性循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企业间普遍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制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信用风险管理,企业在业务经营、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上,都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

五、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在当前受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生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的形势下,本文着重论述了企业信用风险防范与管理,意在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扩大出口和内需,保证经济增长。对此尝试提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不重视,很容易被忽略;同时信用风险与传统财务风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如不加以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就是惨痛的教训。

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适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和减少经济波动给其带来的损失,还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

(二)综合运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收益最大化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专业性工作,仅凭企业自身精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企业在内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和合理利用第三方专业工具。

专业资信评估服务能使企业快捷掌握客户财务及经营信息,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规避个别高风险交易;专业商账追收服务通过对应收账款及时和大力度催收,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销售资金及时回笼,防范应收账款逾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保理等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防范因信用销售造成的资金短缺,波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财务需求,合理组合和运用上述专业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以达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合理利用信用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当前金融危机带来了信用风险的集中和大规模爆发,属于系统性风险,单凭企业自身和商业渠道已无法有效规避和控制这类系统性信用风险。因此,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合理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应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20093月在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商秩发[2009]88号)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信用销售的风险防范分担机制”。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政策性信用保险产品,一直是各国政府用于支持本国出口、帮助企业防范和转移信用风险的重要工具。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通过加强对信用保险的扶持来达到帮助企业规避和转移信用风险、促进销售的目的。因此,企业重视和充分运用信用保险政策性工具,通过获取政府支持来规避系统性信用风险,无疑有助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稳定销售,加快资金周转,转移部分信用风险,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公司理财》第6版,斯蒂芬 A. 罗斯等著,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月;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张新民、钱爱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月;

IPCIS信用保险培训项目教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译;

《信用管理概论》,安贺新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6月;

《企业信用管理》,李敏、张美灵、韩家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月;

《企业信用管理》,林钧跃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企业如何防范风险》,谢作渺著,新华出版社,20025;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宏观经济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3期;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张彤,《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期。


[1] 关于经济周期,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上百种理论。本文观点主要引自1937年美国经济学家戈特弗里德·冯·哈伯勒(Gottfried Von Haberler)的著作《繁荣与萧条》(Prosperity and Depress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yclical movements)以及1950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理查德·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 的著作《经济周期理论》(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2] 引自《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马海英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月版。

[3] 引自《信用管理概论》,安贺新主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6月版。

[4] 引自《公司理财》第6版,斯蒂芬 A. 罗斯等著,吴世农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9

[5] 引自《IPCIS信用保险培训项目教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译

[6]3+1信用管理模式, 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