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危机、风险管理与审计变革——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综述
发布时间:Jan 8, 2010     浏览次数:6065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叶陈刚  陈德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100029)

 

【摘要】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主要围绕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鉴证、内部审计与审计质量、内部控制评价与变革等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发表了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本文在归纳总结会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审计质量  内部控制评价与变革  注册会计师  政府审计  风险管理

 

    为增进会计审计界的学术交流,促进我国审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由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承办的以“金融危机·风险管理·审计变革”为主题的“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0953031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本次年会共收到国内外学术论文l02篇,包括来自台湾省的4篇论文。来自中国会计学会、全国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会计实务界在内的会计学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出版界等共计15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学术年会。

    本次年会开幕式及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刘亚教授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光忠教授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谢荣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委员会工作与本次会议筹备过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教授、审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箭深教授和张龙平教授莅临大会。

在第一场主题报告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兼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做了题为“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竞争力”的主题报告,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竞争力的内涵、中国注册会计师总量缺乏、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综合竞争力不高、中国注册会计师教育培养和考试制度的差距以及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建议等五个方面详细而全面地阐述了对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立彦教授基于委托方、审计监督方和被审计监督方的审计三方视角,对政府审计、CPA审计、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进行分析,认为功能/目标因素、政治因素、治理机制因素、法律因素、钱财因素和管理模式因素决定审计与监督的独立性。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箭深教授主持。台湾元智大学金融系丘邦翰教授对于当前学界较为关注的审计定价问题做了主题发言。他创造性地将局部调整模型引入到审计定价决策过程中,并通过20002005年美国市场中的相关数据证实信息延滞对审计定价决策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教授对审计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经济权力审计监控展开研究,他首先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说明审计已成为权力制衡最重要的机制与力量之一,指出经济权力审计监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研究这些主要问题所可能用到的直接变量、间接变量及研究模型等提出了建议,从而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杨世忠教授对第一场和第二场主题报告分别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第三场主题报告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汤谷良教授主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教授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教育与研究”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虽然金融危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师事务所还处于稳定增长中,审计质量总体在上升,行业自律在加强,以诚信建设为主线的发展战略正不断深化。他指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当集中在应对“金融危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影响、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及党的建设四个方面。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做了“国家审计的变革之路”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国家审计的发展路径上,“依法审计”往往带来两难,即审计主体的执法能力和权力制约问的矛盾。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中,对于效率、效果往往是以标准来判断,但许多时候并没有标准。最重要的国家审计其实是预算审计,这样司法与独立审计就不会重叠,而是两者相互协调,这就体现出了政府审计的内容。清华大学夏冬林教授做了“关于审计质量几个数字的分析”的报告,他首先通过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20032008年上市公司审计结果的分析,发现主要的非标准意见是保留意见及无法发表意见,其中,非标意见主要给了ST公司,而且主要集中在持续经营方面。通过对不同审计师事务所市场占有/规模,按承接上市公司业务的数量行分析,认为四大审计质量好的传统认识可能需要调整,因为四大审计在这张表中表现并不突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雷光勇教授对市场化程度、内部人控制与审计监督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谢荣教授做了“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与发展方向”的主题报告。他从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上,认为新环境下审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认识和监督、新审计准则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事务所做大做强发展模式的比较和效果、国家审计的发展目标与模式,以及审计行业的监管模式和制度化建设,可以作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来研究。本次会议主题报告档次高,报告人学术造诣深厚,主题报告观点新颖,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本次年会收到论文主要围绕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鉴证、内部审计与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变革与评价等主题展开研究,经过专家评选,大会共接受30余篇论文进行分组学术交流。

    大会闭幕式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叶陈刚教授主持。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龙平教授对本次年会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认为本次年会办得非常成功,会议规模大,各方代表参与热情高,会议主题报告人数多,投稿论文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视角新颖,论文质量较高,学术观点创新,充分展示了审计学术的魅力,是以往年会难以比拟的。本次年会特别值得赞许和欣慰的是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积极参与会议,给会议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根据大会的决议,2010年的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会计学院承办。2010年的5月,会计学界的理论与实务工作者将聚集在美丽的西湖子畔共同为中国会计学的理论研究而贡献智慧。

    一、政府审计问题

基于受托经济责任,政府审计嵌入到了整个国家经济权责运行结构之中,发挥了经济监督的职能,其对象表现为对政府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张庆龙、谢志华将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相联系,运用免疫系统的观点,论述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与途径方式,并从现实出发阐述了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陈献东利用某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提供的经验数据,对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执行审计署六号令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省级审计机关总体执行情况显著高于县级,但在审计日记等控制环节低于县级;市级审计机关无论是总体执行情况,还是各控制环节执行情况都与县级差不多,未能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该研究丰富了对地方审计机关执行效率的研究文献,但仅以一个省、两个年度的审计项目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其结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赵保卿、谭先华认为需要有独立的部门对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进行评价,让公众了解公共部门在高效率、低成本、负责任地运行,并分析了公共治理效率的审计评价的必要性、标准与思路。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鉴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一直是证券市场上倍受关注的问题。刘成立从审计活动的实质人手,针对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现象,研究了注册会计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使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发生的重要原因,注册会计师审计能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质量,是会计信息的把关者。

    黄益建以20032005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进行深人分析,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对异常应计的关注是基于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而并非是因为他们识别出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张金松对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博弈理论框架下的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与其他财务舞弊公司相比,串通舞弊公司并没有向注册会计师支付更高的审计收费。张继勋、陈颖以我国注册会计师为被试对象,检验客户重要性、诉讼风险与预期复核意见三个激励因素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客户重要性、诉讼风险对审计人员判断具有明显影响。温国山利用20022006年期间中国证券审计市场的数据,研究事务所规模、审计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形式上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大规模事务所”在实质上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上市公司对“大规模事务所”具有积极的反应,投资者对“大规模事务所”和“本土小所”的盈利反应系数并不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对“四大合作所”的盈利反应系数则显著较高。杜英以2001年中天勤、沈阳华伦等五家会计师事务所未通过年检而被取消执业资格、其原有客户不得不改聘其他会计师为背景,研究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更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在强制更换会计师以后,这些公司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不降反升,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度分散的审计市场中,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并没有带来我们所预期的效果。

    中国台湾学者金成隆、纪信义以2001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裁决性应计盈余大小与是否发布无保留意见,探讨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独立性是否与有限责任事务所所属的会计师有差别。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多偏好选择有限责任的法人型组织型态,但合伙组织型态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所属的会计师独立性优于有限责任事务所所属的会计师。于守华从法学的分析视角,以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现状为参考,从法律责任功能的界定、法律责任和政策体系的构建、法律责任鉴定机制的完善以及行业发展的立法对策等方面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律责任及政策体系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三、内部审计与审计质量

    王义华提出内部审计应着眼于专业化和客观化,在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引入ERM的成熟度模型,分析了在ERM成熟度模型的各个阶段,内部审计与之相应的动态角色。肖锐以国有企业为例,认为内部审计应当通过改革和创新审计方式,探索和建立以风险监管为重点的事前风险预警评估审计方法,建立和完善以控股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为主线的事中全程监督机制,实现“审计一控制一管理”的协调统一。徐焱军分析了中期审计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发现中期审计并不会导致半年报披露延迟,除非获得的是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中期审计工作也有利于当年年报的更及时披露。刘学华检验了对审计师年报舞弊控制影响客户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情况,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是管理层与审计师共同作用的结果,审计师通过发挥年报舞弊控制功能对其客户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谢诗芬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基于风险管理的公允价值审计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如何构建公允价值审计方法的核心“风险导向方法体系”等问题与政策建议。

    王兵、辛清泉考察在IP0发行权管制的条件下,没有政府控制或者缺乏政府背景的情况下,民营IPO公司的审计师选择动机及其对审计市场需求的影响,发现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在证监会发审委担任专职委员,则该所在IP0审计市场中的份额越高,并且获得了更高的审计收费,证实了政府管制权力对审计师选择和审计收费的影响。黄秋敏和张天西以2003--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首次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并区分不同类型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来考察其信息含量,发现市场对首次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具有显著的负面反应,但该研究没有区分不同年度的非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毛敏、张龙平通过构建了动态博弈均衡模型,探讨职业界是否应提供统一的重要性数量标准,认为审计师的重要性数量标准的评价与客户财务业绩线性相关,可惜的是这一研究还处在规范的模型论证上,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和拓展性研究还需努力。

    陈宋生采用自19842006年的审计数据对审计处理中是否存在随机运用审计标准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审计处理中存在着随机运用审计标准问题,体现在审计处理中,地区、行业不同,上交违纪款的比率不同,应归还侵占挪用款比率也不相同;说明审计机关执法过程中,存在着寻求平衡的现象。我国2003年提出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呢?刘桂良、汪犁、凌志雄等分析了以20032007年的发生强制轮换公司和2004年未发生强制轮换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强制轮换制度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2003年发布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审计质量。夏冬林、朱松、陈长春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一种审计风险控制策略,与审计任期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四、内部控制评价与变革

    徐虹、林钟高、吴玉莲在评述现有关于内部控制制度效率及其度量文献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从分工理论的视角,论证分工的技术效率是如何影响内部控制制度效率,并从剩余控制权配置的静态和动态视角提出了增进内部控制配置和运行效率的路径。陈艳等通过对中美2008年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状况从披露全面性和披露深度上都远远差于美国,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高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信息披露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董美霞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实施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可行性。她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认为应该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指标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与风险管理整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效果。谢晓燕、张龙平对此从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四方面分析了整合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认为这将对提高审计效率、发挥审计的协同效应以及最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

    针对国内使用问卷调查探讨企业内部控制改进和应对环境威胁的案例研究还很鲜见,程新生等以控制论、权变理论为指导,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研究G公司的内部控制变革,检验其变革所获得的成果。但该研究调查样本相对较少,且被调查者大多来自G公司全球总部,子公司样本较少。并且内部控制的滞后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瞿旭等以民生银行为个案,分析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现状。发现年报中各部分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存在特定年度突然增多或减少的现象,认为由于实质性漏洞的存在,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防止所有的经济舞弊行为,尤其是从源头上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叶陈刚、陈德球基于2008金融危机及《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的背景,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剖析了内部控制制度演进路径,认为内部控制沿着内生的自律向法律要求的“合规”再到“创新”阶段的螺旋式路径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遵循强制性公司治理和构建自主性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创新路径,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