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
发布时间:May 10, 2010     浏览次数:4428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往往伴随而来的是关于会计作用的激烈争议,并由此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会计使命的深层思考,使之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契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仅最终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海啸,也在金融界和会计界间掀起了一场硝烟弥漫的论战,使公允价值及其计量问题成为全球激烈争论的焦点。同时,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主导的旨在提高决策价值的国际财务报表列报的重大变革初见端倪,IASB建议的报表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是否科学以及是否适合所有发展层次的经济体也充满争议。针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背景,为使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列报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好地为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提供增量贡献,推动中国会计研究走向国际,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会计系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于 2010年3月2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公允价值与财务报表列报”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40,经过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通讯评审,共有9篇论文做大会论文报告,15篇进行了会议交流。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教授代表厦门大学致辞,中国会计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周守华教授代表中国会计学会致辞。会议特别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为大会做关于公允价值的几点认识”主题报告,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为大会做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主题报告,上海财经大学王松年教授为大会做会计学术见解”主题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郭道扬教授为大会做人类会计思想的起源”主题报告,财政部会计司陆建桥处长为大会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若干问题”专题报告。研讨会选出最佳论文一篇、优秀论文两篇。最佳论文为刘浩、杨尔稼、李灏、孙铮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高管薪酬契约的动态调整,优秀论文为刘强安的《市场价格、价值发现与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刘永泽、马妍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困境与对策
一、   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告核心价值探寻
毫无疑问,本次金融危机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导致了主要发达国家整体陷入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和09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严重分化。尽管追根溯源,正如2008年底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所指出的,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而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广泛运用,引发了此次全球“金融海啸。然而,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在金融工具盛行时期和国际准则全球趋同背景下,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经济危机也暴露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本身仍有需要完善之处。作为一种随市场经济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重要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核心问题,即究竟什么样的价值发现过程才是公允”的?公允价值会计究竟应当如何恰当地发挥作用?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世界性难题,同时也是本次研讨会所讨论的焦点问题。
首先,与会代表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基本内容切入并展开思考。例如,葛家澍教授针对“什么是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存的双重计量格局将会是怎么样”等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强调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复苏比较快,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研究公允价值会计仍然意义重大,必须结合中国特点进行持续研究。王松年教授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确认未实现利得与损失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对未发生损失进行计量,使传统的会计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陆建桥博士以碳排放权会计、保险合同的确认与计量等问题为例,对传统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所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引导人们再次深刻地思考“财务报告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否要作根本性的改革,会议计量的目标是什么,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什么样的计量目标需要。此外,袁明哲、刘慧凤也以效用函数为工具,利用矩阵论等数学方法,对公允价值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剖析。
其次,与会代表从会计的历史源头与演变过程寻求启迪。例如,郭道扬教授详细地论述了人类会计思想的起源,指出人类最早的计量思维活动,源于食品供给不足的恶劣环境下,为生存而由部落主事人所进行的食品分配。随后逐渐发展的人类会计思想演化过程对当今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当前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应当回归到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起点。刘强安对市场价格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历史回顾,指出公允价值在会计后续计量中的应用不仅具有久远历史,同时也是适应新经济形态客观要求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市场对资产有效使用的竞争,代表了市场对资产价值的发现,意味着工业经济时代的逐步结束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应该在不断发展中做好计量新经济的准备。利用公允价值域”模型,刘强安进一步对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市场参与者观、交易的虚拟性、有序交易、退出价格(也称脱手价值)、估值参数级次等特征进行了理论剖析,并刻画了不同价值形式之间的区别及联系。马笑芳则从金融危机演进的视角,对如何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会计论战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完整地阐释这场复杂论争的前因后果和起承转合,是透视危机中利益冲突各方观点及其态度转变的最佳钥匙,同时也是各方尤其是准则制定机构在未来能够采取理性辩证的态度进行正确自省并做出有效改进的重要前提。
盖地、姚王信从财务会计本质出发认为,财务会计具有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利用哲学的价值选择”理论,他们从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对财务会计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环境的发展已使财务会计价值发生偏移,即从注册会计师规范发展到财务分析、金融分析方向。事实上,财务会计并非法力无边,仅靠财务会计(报告)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所有需求。对此,钱逢胜点评指出,上述观点的核心意义在于为会计职业的发展正本清源,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乃至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方向,使其在人云亦云的乱象中把握自己。然而,会计是反映性的,适应环境的发展以及不同环境下人们的需求即与时俱进,才是财务会计最核心的价值,任何将企业价值精练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是历史的选择,人们关心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学下面的事实,换言之,对报表使用的训导,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虽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内在差异性增加了财务报表编制的复杂程度,混合计量模式影响了财务报表的一致性,然而正如刘玉廷司长在大会主题发言中所指出的,公允价值运用趋势不可阻挡,重返历史成本一统天下已不可能。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相关基本理论问题予以深入的研究、总结,不仅极其重要,而且相当迫切。因而,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关于公允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反思和财务报告核心价值探寻的讨论,不仅尚未结束,而且刚刚开始。
二、新兴和转轨经济制度背景下中国公允价值准则建设与实施后果
作为金融危机冲击下较少的保持较快增长的经济大国之一,中国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举措,备受全球关注。事实上,国际公允价值准则与新兴和转型经济国家制度环境之间的不适应性,不仅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障碍之一,也是评价公允价值准则经济后果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对此刘玉廷司长在主题报告中,不仅介绍了世界银行关于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国家效法的典范”的评价,同时还进一步强调指出,根据2009910日发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未来两年是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关键时期。持续国际趋同路线图的发布,体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互动发展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中国新兴市场经济的特殊情况及其公允价值应用的特定复杂性,不损害中国企业与投资者的长远利益
中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已经三年多了。在目前阶段,对新兴和转型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下公允价值实施效果进行考察与分析,不仅对于中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曾明确表示,公允价值国际准则的制定需要寻求新兴市场的帮助。对此,与会代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讨,其讨论焦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是否带来公司业绩波动?是否导致了更多的公司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公允价值准则?
例如,刘永泽、马妍以中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实施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困境及其不利影响进行了分析,以上市公司实际数据和案例为依托,探讨了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进一步推广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公允价值引入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宏观经济市场更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其变化自然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而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中,从而加剧了收益的变动。税收成本、利润波动、主要财务指标、利润分配等,是影响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下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动机的重要因素。因而,建议为恰当引导公允价值模式的使用以及提高其可操作性、限制随意性,应当修订会计准则相关条款并在操作指南或准则讲解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公允价值确定的有关规则。与此观点相类似,于永生认为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存在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问题、公允价值计量可操作性问题等,就如何构建系统的“公允价值会计框架、制定一项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独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以统一指导我国财务报告计量实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又如,刘浩、杨尔稼、李灏、孙铮利用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干净”的外生性强制制度变更,通过检验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是否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变化而发生动态调整,考察了基于薪酬契约效率影响的公允价值经济后果。其研究发现,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外生性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改变了会计业绩的含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业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契约出现了动态调整,公允价值计量在增量意义上提高了会计业绩与高管薪酬之间的正向契约相关性。同时,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更愿意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业绩引入高管薪酬契约中。使用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确定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锁定”现象,即上市公司主要使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对于资产负债表净权益部分的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没有充分使用。夏冬林在对上述观点加以肯定的同时指出,该研究需要进一步思考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会计业绩是噪音更大了还是度量费用降低了未预期薪酬是否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等问题。
此外,一些与会代表还就公允价值应用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公司绩效的影响、中国同时发行A股和ADR公司财务报告的市场风险信息披露、中国上市银行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及难点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综合来看,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一方面,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得到了平稳有效的实施,为进一步趋同与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市场条件不完善、准则限制条件严格、相关指引缺失以及会计计量理念转变困难、后续计量中的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等,是当前影响中国公允价值应用的主要因素。相应地,公允价值确定的可靠性问题、公允价值与业绩波动关系问题、公允价值与利润操纵问题等,是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实施后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与会代表们建议,应该在尊重国情基础上坚持审慎的态度,积极稳妥地对公允价值予以推广使用。
三、未来财务报告改进展望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基于信息使用者需求,修订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改进财务报告呈报模式,既是IASB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紧锣密鼓进行的重大改革工作,也是不断取得国际性研究成果、为许多专家学者所密切跟踪的热点话题。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们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在深入细致介绍和评价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财务报表列报改进提出了建议。
首先,与会代表对20081016日IASB和FASB联合发布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讨论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代表们认为,该讨论稿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准则制定机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联合研究项目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提出了对财务报表的列报进行重大改革的具体方案,如果实施将引起财务呈报的一次革命,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首先,主张按管理层意图,以更加贴近企业活动的全新分类模式进行财务报表信息分类列报,使得管理层能够向报表使用者传递主体业务方面的独特信息。其次,变革后的财务报表信息内容将包括三个层次,即按经济活动功能进行分组的第一层次,按活动与企业核心目标关系进行分类的第二层次,按活动的经济性质进行分项的第三层次。这种结构加强了“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之间勾稽关系的内在一致性,使报表使用者能够在不同报表的相同位置上找到相同活动的不同方面的信息,也使一些关键财务指标的取得和计算将更加容易,对企业未来不确定性的判断也将更加客观和准确。第三,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形式将发生较大变化,不仅列报格式本身呈现出了统一性,其内部联系也更加简明和清晰。
对于上述方案,与会代表认为,它提出了以改变财务报表列报形式、内容来达到“刻画一个主体活动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财务图景、分解信息有助于预测主体的未来现金流量、帮助报表使用者评估主体的流动性和财务弹性”三个目标的思路,但这一财务报表改革成本巨大。特别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成熟度还不是很高。若全盘引入该改革思路,可能存在支撑体系缺乏、转换成本过高以及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现行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对列报项目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通过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内在信息钩稽关系,增加信息含量,使之能够提供更为简明、清晰、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初步观点”提出的列报目标,需要进一步探索。部分代表建议中国借鉴其变革方案,从强化资产负债观、逐步引入综合收益表、加强对新报表分类模式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改进中国财务报告,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动态趋同。
其次,与会代表还从信息使用者需求导向、相关概念重述、财务报告呈报模式等方面入手,20088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财务报告改进咨询委员会的最终报告进行了评介讨论,指出该报告关键点在于:加强对信息使用者需求导向的关注,增加现行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提升重要性判断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增进投资者对相关工作的参与程度,减轻报告编制者负担,提高39会计准则制定流程效率、效果和透明度,降低准则复杂性等。其所提出的重要建议,如在公司年报的开端加入简报摘要,概括地说明公司业务和关键业绩指标的构成与驱动因素等,可能对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准则制定产生重大影响。据此,部分代表对中国财务报告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强化信息使用者需求导向,保证财务报告改进的效率和效果;汲取金融危机经验教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继续完善准则制定过程,逐步提高准则制定机构的广泛代表性与制定程序的公开透明性;着力推广和应用XBRL,加快中国会计信息化的国际进程。
此外,与会代表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10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FASB和IASB200810月联合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专家组报告《在不再活跃的市场上对金融工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2009年3月发布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征求意见稿、2009年528日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与会代表们认为,《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的真实数据说明,不论公允价值是运用于全部资产负债还是部分资产负债,都会在正常、低谷和高峰三种不同经济周期引起银行净资产的大幅波动,只不过正常周期的波幅小于另外两个周期。同时,按活跃市场上公开报价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是少数,绝大部分金融工具需要通过估计获取公允价值。在分析顺周期效应传导机制和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基础上,针对IASB与FASB最新文件中有关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标准、公允价值定义所存在的问题,部分与会代表进一步提出了在财务报告中谨慎使用公允价值的观点以及改进中国财务报告的相关建议。如:采用可视化披露模式进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披露并实行动态监管在不改变企业原有财务报告披露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公允价值信息补充披露模式,让使用者由被动获得信息变为主动获取;改进利润表,增加综合收益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情况表和公允价值事项说明,以囊括所有公允价值表外信息;明确规定公允价值的适用条件,充分披露并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根据市场周期的变化单项引入公允价值等等。
总体而言,与会代表高度认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总结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中所提出的观点,高质量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已经超越了会计专业领域,成为一个涉及公共受托责任的政治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关于公允价值运用问题的争论焦点已从是否运用转变到如何运用的问题上来,如何通过财务报告改进使财务报告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公司财务信息给使用者,并以此目标推动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立,成为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方向。可以预见,未来财务报告的计量模式将继续向多元化发展,并将对现有报告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最终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目标。
就中国而言,正如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第一次全体会议以及《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解读》报告中提出的那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近期的一些准则改革动向较多地考虑了发达国家的需要而未充分考虑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情况,使得一些处理方法在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并不可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兼转型经济国家,中国及时向IASB反映其特殊会计问题,以趋同与互动并举来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质量与全球公认性,不仅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切实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紧紧把握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契机,全力推进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争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话语权,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针对中国在公允价值应用及财务报告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研究亟需开展。本次研讨会的相关学术讨论,为推进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应用与财务报告改进提供了富有意义的参考,对推动中国深入开展该领域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国际推广也具有重要意义。(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曲晓辉、肖虹)



正式路线图已于2010年4月2日发布,并对《征求意见稿》作了修改。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