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Dec 13, 2009     浏览次数:8304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由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嘉兴学院商学院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于2009年9月26日至9月27日在嘉兴学院成功召开。此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64篇,来自国内各高校的会计学院(系)的院长(系主任)及教师共计110多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其中,校长、院长及系主任就达60余人,教授占43%。嘉兴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潘煜双教授主持开幕式,嘉兴学院副校长杜欢政教授致欢迎词,《会计研究》编辑部主任刘国强博士代表中国会计学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提出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孙铮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谢志华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樊行健教授、广东商学院院长王华教授、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刘永泽教授、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韩传模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栾甫贵教授、嘉兴学院潘煜双教授为大会做主题报告。栾甫贵教授、南京审计学院杨政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陈红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盛明泉教授分别主持小组讨论并对每位代表的发言精彩点评。闭幕式由王华教授主持,刘永泽教授作了大会总结。
    一、 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近十年来,各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增加。截止2007年,有508所普通高校招收会计本科生,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12159万增加到2007年的80181万。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目前会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考虑社会需求与办学条件
部分学者就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潘煜双、杨政和曲吉林教授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层次确定各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定位于培养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凝练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专业的适用性。潘煜双教授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型,培养学生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要强调学术研究能力,地方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杨政提出,“三本”会计专业应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原则定位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陈红教授认为,教育研究型地方重点院校会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应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发展潜力大、具备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复合能力的专门人才。张彩平认为,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通才+专才”。戴新民教授提出,CPA专业方向应当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审计、财务等理论基础与实务操作能力,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对数字的高度敏感、对专业核心问题的准确理解、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能够轻松进行国际交流的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注册会计师行业后备人才。
    (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应用型培养目标并具有针对性
    部分学者就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发表了看法。曲吉林认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根据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敬采云教授认为,现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要适应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的特殊需要,对现行企业财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李秀莲教授认为,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普遍缺乏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因此会计学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不同院校生源及教学特点,以培养专业通用型人才为主,构建“综合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徐丽军提出了建立以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平台化承载,模块化构建,目标化组合,差异化选择”的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路。陈红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
    部分学者总结了所在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关经验:曲吉林介绍了如何充分利用“财、税、银、企”等社会资源,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经验。敬采云介绍了适应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举措:加强职业教育,突出市场需求,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企业与教育相呼应。李秀莲总结了“综合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做法: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增加“职业判断”能力教育,实践课程的设置做到了分层次递进,做到“仿真”与“可视化”有效对接。欧阳爱平教授结合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阐述了会计学专业全英语教学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唐志军认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与外界接触交流机会,增进对会计实务的了解。
    二、关于财会专业规范及核心课程设置改革
   (一)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将在教育中发挥作用
孙铮教授在开幕式上作所的有关“财会专业育人指南研究报告”的主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财会专业育人指南”中对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的规范要求。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组于2007年11月开始起草《工商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育人指南》,用于指导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评估中,分类指导、分类评估成为发展趋势,核心课程设置将在统一指导下逐渐规范。
    (二)财会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王华教授关于“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创新会计人才”、谢志华教授关于“财会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和樊行健教授关于“会计课程设置的国际协调与中国特色”的主题报告中,就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会计课程如何在国际协调中体现中国特色等问题谈了看法。王华教授认为:要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作为导向来设计和设置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要淡化专业学科界限,改变专业课程过多,专业课时大的现状,要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李秀莲提出了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加强系列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的对策。曲吉林认为,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朱莲美提出了一套以财务报表为核心,旨在培养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戴新民教授根据CPA专业的素质要求,提出应该设置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大模块课程体系。      
    三、 关于会计实验(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会计实验(践)教学一直是培养应用型创新财会人才极其重要的途径。各个高校对此都十分重视。本次会议上,会计实验(践)教学问题成为代表们讨论交流的中心议题之一。
    (一)会计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韩传模教授提出要形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支持的“一主体两支持”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应突出系统性、应用性、定向性、岗位性,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贾敬全提出了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模拟实验教学、注重专业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等提高学生实务能力的对策。张惠忠教授提出,必须积极充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创新财会人才。他认为可以把一部分“重点单位”建设成为青年教师实践基地、学生“双导师制”骨干单位、教师科技服务的重点对象、讲座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地、培养方案的常备咨询单位、重要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稳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专业教学案例和模拟实习材料的主要收集地。赵秀芳认为,通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第三方介入让学校、政府、企业联动起来,三者资源互补,是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二)会计实践教学应注重综合训练和教材建设
    张志康教授剖析了目前阻碍大学会计学专业推进课程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以及危害,提出会计实践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堂实验不能代替社会实践。徐光华教授联系实际,提出了按SRT项目教学实践过程各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其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具体对策措施。左旭根总结了实施全方位、立体式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经验。滕晓梅、朱传华、张廷新等总结了具有整合性、集中性、仿真性和职业性特征的综合实训的做法以及编写综合实训教程的思路。
    四、关于会计教育理念和专业特色问题
    (一)会计教育应体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刘永泽教授在“如何实现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的主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实现会计教学内容、会计模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国际化的途径和对策,强调会计教育要通过互动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等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栾甫贵教授提出了会计学专业中要坚持的哲学思维、比较教学、解惑教育、整体理解、经济后果、产权维护、管理思维、服务管理、道德教育、政治协调等十种教学理念;王爱国教授认为,30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理念可分为专才教育理念和通才教育理念阶段。他倾向于通识教育理念,赞成通识教育理念下的专业教育。
    (二)会计教育应具有个性化教育、差异化培养的专业特色
    李长青教授认为,会计教育要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职业技能要求,找准学校专业定位,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亮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应从满足通识教育、突出特色教育、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等角度来调整课程体系构成,整合课程内容。盛明泉教授基于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教育的角度就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理念及途径。杨淑君、李桂荣教授提出了会计专业特色建设的三个方向:管理型特色、外向型特色和应用型特色。徐丽军提出了建立以学生能力为培养目标,按照“平台化承载、模块化构建、目标化组合、差异化选择”的专业建设思路。
    五、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专业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高校纷纷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因此本次会议上不少代表专门探讨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尹美群提出了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和财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对比等问题,要求处理好“通才”和“专才”的关系。刘淑莲教授提出了“专业为本、外语为桥、交流为法、融合为魂”的双语教学理念,阐述了学科知识、交流能力、认知思维、文化素养的“4Cs”教学目标,分析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践运作方式。裘益政分析了管理型财务人才的内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探讨了基于管理型财务人才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各个要素。胡爱荣教授从如何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改革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实施分流培养,突出实践教育教学地位,鼓励学生争取“一生多证”,以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思路。李郁明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与企业间人才有效对接的实现机制。辛琳以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企业筹资财务》课程为例,从方案设计、教学试验、过程记录和阶段总结四个方面分析了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混合学习系统的构建问题。
    除此以外,其他代表还就财会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办学质量成本优化、教学课件设计与应用、主题探究性教学模式、会计继续教育、财会专业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会计教师压力和生存状况、外国教学的借鉴、会计图书、会计教育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嘉兴学院潘煜双、张惠忠、刘勇供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