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关于“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发布时间:Dec 10, 2009     浏览次数:5521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杨政  董必荣

(南京审计学院会计学院 210029

 

摘要三本会计学专业应遵循“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培养原则,培养目标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一本”、“二本” 、“三本”会计学专业应设置同样的课程体系,但“三本”的专业课程要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基于“三本”会计学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层面,应减少偏理论的知识内容,增加偏实务的知识内容;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多安排一些注重“三本”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应用类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一套完整务实的“三本”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以突出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三本”会计学专业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关键词三本  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近年来,随着会计本科教育规模的日趋扩大,众多民办高校开设了“三本”会计学专业,然而,相比较“一本”、“二本”,“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制订却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本文拟针对“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三本”与“一本”或“二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区别等问题做专门分析。

一、“三本”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不论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培养能力和条件,通常都会将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同时从事会计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规模也开始快速扩张(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至2004年,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在整个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中一直占3%左右,从2005年开始,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的高等教育规模开始进一步扩大,其中,2005年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整个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的4.6%5.84%2007年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则分别达到了5.07%4.29%

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情况

单位:万人

1

 


年份

普通高校

会计专

业招生

普通高校

招生合计

会计专业招生所占比例

普通高校

会计专业

在校生

普通高校

在校生

会计专业

在校生所

占比例

1998

3.68

108.36

3.39

12.59

340.87

3.69

1999

5.40

159.68

3.38

14.72

413.42

3.56

2000

7.53

220.61

3.42

19.35

556.09

3.48

2001

8.24

268.28

3.07

22.64

719.07

3.15

2002

8.77

320.50

2.74

25.74

903.36

2.85

2003

11.08

382.17

2.90

33.39

1108.56

3.01

2004

12.28

447.34

2.75%

38.19

1333.5

2.86%

2005

23.12

504.46

4.60%

91.19

1561.78

5.84%

2006

缺失

546.05

 

缺失

1738.84

 

2007

28.71

565.92

5.07%

80.81

1884.90

4.29%

注:本表中的数据分别引自各年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会计年鉴。由于200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缺失部分数据,故此无法取得2006年中国会计高度教育的准确数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层次不仅有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MPACC教育、常规的“一本”和“二本”会计学专业教育,还有“三本”会计学专业教育以及专科层次和中专层次的会计学专业教育。在这样的培养格局下,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原先那种“教学、科研和实务”兼顾的、“三位一体”高级会计人才的提法显然不切实际。鉴于目前我国会计教育的现实状况,教学、科研型会计人才应由博士生教育来完成,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应由硕士生教育或MPACC教育来完成,操作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则应由专科层面和中专层次的会计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来完成,而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则应定位于培养一般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具体落实到各批次层面,“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如何定位?又怎样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相区分?对此,我们的思考是:

1.确认“三本”的本科地位。“三本”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也是本科层面的会计人才,因此,“三本”会计学专业也属于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教育。正因为如此,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一样,“三本”会计学专业也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厚基础的培养,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课与学科基础课的设置和教育。

2.“三本”人才培养方案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三本”也是本科,也培养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层面定位,故应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有一定的区别。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相比,在厚基础培养的基础上,“三本”会计学专业应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三本”与专科及中专层面的会计职业技术教育有着实质的区别。基于专科层面的会计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一线的操作类应用型会计人才,尽管“三本”会计学专业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与会计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之处在于,“三本”会计学专业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对学生厚基础的培养。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我们认为,“三本”会计学专业应该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基本原则,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会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专业基础扎实,基本技能熟练,实践能力较强,面向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各类组织机构从事会计实务、会计鉴证和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拟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

二、“三本”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

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三本”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如此。基于“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三本”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块组成:

(一)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等。因此,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一样,通识教育课也是“三本”会计学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思想道德类课程、高等数学类课程、大学语言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体育类课程以及其他各类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课程体系组成。

(二)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教育也是“厚基础”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要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一样,“三本”会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由两类课程组成:一类是那些构成会计学学科基础或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等;另一类是与应用类会计人才在现实工作中所承担的实际功能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如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统计学、市场营销等。所有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厚基础”的应用类会计人才所必须掌握的。

(三)专业核心课

    1.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会计学开始演变成对外报告会计和对内报告会计两大分支,对外报告会计的主要课程体系通常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对内报告会计的主要课程体系通常有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探索与实际运用,相比较其它年轻的学科,会计学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较好的体现了会计学专业本身的内在规律性。故此,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无论是“一本”、“二本”,还是“三本”,都应该学习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这五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及与会计学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审计学、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它们共同构成会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三本” 也不例外。

2.与一本、二本之间的差异

在专业主干课程方面,“三本”会计学专业应该与“一本”、“二本”设置同样的课程体系,但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应在以下方面与“一本”、“二本”有显著区别:

1)授课内容安排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内容安排方面,鉴于“三本”会计学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定位,三本会计学专业应减少偏理论的知识内容,增加和强化偏实务的知识内容,以侧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例如,在高级财务会计的教学中,重点讲授所得税会计、合并会计报表等在会计实务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知识内容,对于像物价变动会计等在现实会计实务中很少用到的、偏理论的知识内容则可以开设专业选修课,让那些学有余力或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学习。在管理会计等其他类似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也应是同样的原则。

2 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的分配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安排方面,“三本”会计学专业应在保持适当的课堂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加大实验教学比重,增加实验课时,多做一些模拟实验和手工实验,以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训练。例如,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中,理论教学课时和实验课时可以采用“1+2”的分配模式,即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三分之二的课时用于实验室上机模拟实验,以侧重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

(四)专业选修课

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方面,“三本”会计学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的区别体现在:“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拓展,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和科研能力引导,而“三本”会计学专业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因此,“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通常设置“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理论专题”(研究型课程)、“会计案例研究”(研究型课程)、“高级管理会计”等选修类课程,而“三本”会计学专业则通常设置“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案例分析”等应用性课程。

综上所述,基于“三本”会计学专业“厚基础、重实践、求实效”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设置方面,“三本”会计学专业要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进行同样的设置,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理论功底的培养;在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方面,“三本”会计学专业在与“一本”、“二本”会计学专业进行同样设置的同时,要在实际教学课时分配方面,加大各门课程的实践课时,用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专业选修课设置方面,“三本”会计学专业应设置一些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应用类课程。

三、“三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类课程是“三本”会计学专业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关键。除了“军事理论与训练”、“创业就业教育”、“讲座与读书报告”等一般性的实践课程体系外,“三本”会计学专业还需要开设一些丰富多彩的专业实践课程(见表2):

1.课程实验。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部分知识内容,在会计学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教学中,通常穿插一些课程实验来形象直观地讲解某部分知识,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程实验是专业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实践教学通常在课堂或会计专业实验室完成,考核方式通常依据专业课程的性质来定。

“三本”会计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及其考核方式

 

2

 


项目名称

完成地点

考核方式

课程实验

课堂或专业实验室

随课程考核

暑假或寒假社会实践

校外各类组织

调研报告

实验课程

专业实验室

实验报告

专业模拟实习

专业实验室

实验报告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校内或校外

论文

专业调研

校外各类组织

调研报告

毕业实习

校外各类组织

实习报告

创新实践训练

校内或校外

获奖、论文、综合报告等

2.暑假或寒假社会实践。每年的暑假或寒假,可组织“三本”会计学专业学生成立不同的调研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每个小组确立一个专业调研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或寒假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或寒假社会实践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暑假或寒假社会实践的地点通常在校外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最终考核通常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来完成。

3.实验课程。会计学专业有些教学内容,还可以设计成专门的实验课程,将理论知识讲解与专业实验全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验课程通常在专业实验室完成,通过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4.专业模拟实习。专业模拟实习是通过专门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业务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模拟实习内容通常有会计核算综合模拟、财务建模以及利用ERP软件进行物流管理模拟等等,专业模拟实习通常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最终通过专门的实验报告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

5.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通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训练学生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与思路,去综合论证和解决一些专业问题。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完成通常在校内或校外完成,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学生最终创作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资料进行综合评判。

6.专业调研。专业调研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通常由指导教师事先拟定好调研主题,让学生带着调研主题到特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调研,形成综合的调研报告,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调研的考核依据通常是调研报告。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根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要到一些实际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发现专业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为学生真正进入社会提供知识和心理的准备。毕业实习的考核通常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综合评定。

8.创新实践训练。除了上述各类实践训练项目外,“三本”会计学专业还需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四年中,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内部的各类专业比赛、校际间的各类专业竞赛,参加一些省级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进行会计制度设计、信息化会计流程设计、会计案例分析、科研创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训练项目。通过这些项目,鼓励和支持“三本”会计学专业学生尽早参与会计专业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文化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训练项目的考核可以通过获奖、论文、综合报告等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

四、“三本”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但要真正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关键还要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落实情况。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着重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大纲的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是通过每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实现的,而每门课程究竟讲授和学习什么、有哪些关键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究竟分配多少教时等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来界定,教学大纲明确了每一门课程所必须传授和学习的理论和知识,是教师确定授课内容和课时分配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没有系统科学的教学大纲,同一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授课,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就可能存在不小差异,随意性较强,学生学习时也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些理论和知识是必须重点掌握的,哪些理论和知识是需要一般掌握的。

(二)师资力量的合理分派与授课教师的全心投入。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能不能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全落实,关键还要看分派什么样的教师去授课,每位教师又何如去授课。任何一名教师都不是万能的,有限的精力决定了一定时期内每位教师只能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一、两门课程上,将这一、两门课上好。因此,必须根据每位教师的专长合理地分派教学任务。具体落实到教师授课任务上,每位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必须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规定,把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准备,创新教学方法科学传授。师资力量的科学分派和授课教师的全心投入是决定授课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所在。

(三)授课质量的严格监控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教学大纲的拟订、授课质量的提高不是自发实现的,必须依靠科学组织管理与严格的质量监控。教学活动的管理与授课质量的监控必须充分发挥院系和课程组两个层面两种组织形式的双重作用。院系是一种管理组织架构,通常是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来划分的,可以利用行政力量合理组织调配各个院系乃至全校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根据院系的整体情况拟定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和质量监控标准,对院系所有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课程组则带有管理架构和自发组织的双重性质,通常是根据课程体系的差异来划分的。在院系综合管理与监控的基础上,课程组的职责通常是:(1)在课程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2)集体编制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相关的课程教学规范;(3)集体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的选用或编写;(4集体研究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方法和方式;(5)集中统一本课程组相关课程考试与阅卷工作;(6)认真推进本课程组相关课程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监督活动,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适时监控;(7)积极开展各类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讨交叉课程内容的教学处理与衔接,统一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课程组的自发管理和监控与院系的集中管理和调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作用,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心合.1998.论会计教育目标. 会计研究, 3.

2刘永泽、孙光国.2004.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 会计研究, 2.

3刘永泽.2008.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 会计研究, 8.

4迈克尔·戴尔蒙德.2005.新形势下的会计教育、研究和实务. 会计研究, 12.

5王光远.1999.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试析通才与专才之争. 会计研究, 9.

6王海民.2005.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会计研究, 7.

7石本仁.2000.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会计研究, 9.

8许永斌.1999.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研究, 1.

9杨有红.2000.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J]. 会计研究, 8.

10中国会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会计年鉴. 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1999-200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统计数据[EB/OL]. http://www.moe.edu.cn/, 2009-9-5.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