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管理
发布时间:Nov 23, 2009     浏览次数:236157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管理

 

徐晶

(东北财经大学   116025

 

【摘要】本文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及其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针对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加强现金流管理、削减成本、拓宽筹资渠道和控制投资风险等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务管理  现金管理  筹资渠道

 

2007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点燃了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线,这场风暴不仅席卷华尔街,而今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的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近期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本文尝试着探索财务管理领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对经济的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据源

1.政治因素为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危机埋下了伏笔

“居者有其屋”是美国梦中最绚丽的一部分,也成为美国政客竞相摇旗呐喊的口号。为了拉笼选民,他们迫使金融机构给尽量广泛的客户提供房屋贷款。由此那些收入偏低、收入不固定甚至是没有收入的达不到信用标准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次级贷款应运而生,并红极一时。这种不恰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2.本次危机起源于对以前危机的救赎

首先,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为了缓解美国内需不振的问题,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公民的住房需求提供融资,帮助公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促进经济发展。1970年,美国政府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的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金融衍生品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忽视了资产的质量,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温床。

其次,美联储为了应付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以及在9.11恐怖袭击后防止经济陷入衰退,在20011月至2003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上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政策使美国金融市场存在流动性过剩,也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用来投资固定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的持续繁荣,也催生了房地产泡沫。

3.金融产品的过度创新放大了风险

“两房”凭借其背后隐含的国家信用担保,低息借债买下次贷,然后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法,将其转换成债券,以次债的形式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各国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再次衍生,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构造出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次债信用衍生品,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然后保险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拿到金融市场上出售。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拉大了金融交易链条。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上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

4. 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滥用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缺失助长了风险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出来设计非常复杂的衍生产品,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得懂。投资者更依重于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但是围绕次贷和次债进行的一系列衍生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信用评估是相互脱节的。每个环节掌握的信用评级和有关信息都只是一个碎片,导致这些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被低估。

美国金融市场的运作和监管机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然而,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监管体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空”,并使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以CDSCredit-default swap,信用违约掉期)为例,CDS虽然是以债券为基础的衍生产品,但是它的交易却是与基础债券完全独立的。CDS合约并不是在公开市场将公开交易的,也没有特定的结算机构为其结算。CDS合约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辅助进行交易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交易的过程中,CDS合约是不受任何机构监控的,只是双方私下缔结的合同。仅2007年一年,CDS名义总额就增长81%,2006年的34万美元暴涨到62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CDS产品也不断翻新,开始应用于金融衍生产品,包括次贷担保债券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O)。 CDS市场规模如此之大而没有监管机构进行管制,对其交易产品也不能进行风险评估,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正是由于这种自由市场经济缺乏监管才造成了历史规模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

5.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金融危机的祸根

美国的消费模式有两大基本内容:其一是负债消费,其二是超前消费。美国人的储蓄率一直很低,基本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也就是说,美国人大多将个人可支配收入花得精光,这还不够,还经常借债消费。美国人不但花光当下已经得到的收入,还敢花尚未得到的未来收入。美国人贷款购房、贷款买车、贷款读书、贷款旅游、贷款健身,实际上,美国人贷款做一切开支稍大的事情。

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强大的消费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巨大,因此,一旦经济萧条,美国政府总是采用各种经济措施刺激消费。但是,高消费、低储蓄显而易见的后果,是美国家庭缺乏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当一个家庭收支状况恶化时,储蓄是一种风险缓冲机制,储蓄越多,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当然,没有储蓄,也就缺乏风险防范能力。 

一旦贷款家庭延期或者停止偿还贷款,长长的次级贷款金融链条的第一环断裂,导致房利美和房地美等主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持有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最后,向这类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本次危机产生于金融领域,实体经济原本并不存在严重问题,而是被动遭受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筹资困难

银行由于受困于坏账损失提高和资产减值等因素影响,资本金遭受严重损失,贷款能力受到限制,同时,出于对违约风险的担忧,银行也收紧了信贷规模并提高贷款标准。企业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才能筹集资金。面对筹资难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规模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

第二,消费萎缩

一方面失业人群增大导致消费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未失业人群由于投资股市和基金的资产蒸发、薪水增加停滞、生活成本增加等,也会减少消费支出

第三,投资需求下降

由于市场萎缩、销售下降、贷款难度增加以及贷款利率提高,企业盈利变的艰难,甚至出现亏损。有一部分企业会被迫倒闭,剩下的企业也都会减少开工、停止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消减职员。而失业上升将进一步引发消费下降乃至投资下降,成为实体经济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二、财务管理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当你身边的同伴、对手一个个死掉的时候,活下来的人就将成为领袖,这就是你的机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能挨过萧瑟的寒冬,活到春天?在经济周期处于上行期时,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进行适当的扩大生产、投资活动,如何通过融资活动保证企业充足的资金供给;而当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企业的侧重点就发生了变化,开始关注如何减少投资,维持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和支出,保持核心业务不受损害。

(一)加强现金流管理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倒闭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些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大多是资金链断裂。所以现金流就是企业过冬的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以流动性缺乏为主要特征的这次金融危机中,管理好企业的现金流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现金流吃紧。

1.缩短现金循环周期

首先,保持现金流量稳定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收款。由于一些客户也出现减产甚至停产,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收款变得越来越难,所以企业要采取更有利的举措降低应收款的收款周期。公司需要定期修订客户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必须要在利润和现金中做出选择,有选择地放弃一些信用不好的客户。现在企业的收入来源不在乎多,而在乎稳定,因此对那些稳定的渠道要格外的重视,比如国资采购、市政建设、国家安全建设、政府救市计划项目这些。

其次,延长货款支付时间。将更多的非订单采购纳入订单采购管理,减少每月付款频率。在供大于需的情况下,推动采购人员与供应商重新谈付款条件,多支付银行票据。

最后,促进存货管理。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如果存货管理不好发生贬值,就会导致企业亏损。而由于需求不足,减少生产,会导致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直接影响资金周转。销售人员需多了解客户的生产计划和库存计划,从而合理确定自身的采购和生产计划。由按库存生产变为按订单生产。根据产成品目标制定原材料库存目标,以此安排采购计划,原材料采购的理想状态是零库存。

2.现金集中管理

现金集中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尤其是集团)的现金管理达到均衡和高效,一般来说,企业实现现金集中控制主要有统收统支模式、拨付备用金模式、结算中心模式、内部银行模式和财务公司模式等五种。在现金紧张的情形下,采取现金集中管理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集团中一个部门的盈余现金可以调配到现金短缺的其他部门,从而提高了有限的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压缩成本

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订单数量、产品单价在下降,但企业的竞争却愈加激烈,企业只能转而向降低成本要效益甚至求生存。

经济危机下企业需要压缩成本过冬,裁员也许是最先被想到,也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沃顿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普利建议说:“如果你有两种选择,一是将员工的工资削减10%,另一个是解雇10%的员工,你为什么非要选择后者呢?”。因为,削减薪资不仅同样可以达到压缩成本的目的,同时,假如公司业务很快恢复,那么比起已经大规模裁员的公司来,那些保留了员工的公司的状况会更好。比如某些服务性行业,危机爆发后,业务量并没有大量缩减,但却面临着来自客户的降价压力,这样的企业可以在与职工协商的基础上,争取职工的理解,临时减薪。而有些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很多,开工不足,则可以采取减少工作时间的方法,比如每周工作三天,或者四天。其余的时间可以用来职工培训,也可以允许员工找些临时兼职以增加收入。这样的方法,从企业内部来看,压缩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增加了企业对经济危机影响的抵抗力,同时又保持了生产能力,待经济回暖时能迅速抓住机遇。从企业外部来看,帮助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早日复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拓宽筹资渠道

1.利用国家的扶助政策,获取借贷资金

为应对正在蔓延着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近来频频发力,以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1)股权质押贷款

2008910,国家工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正式出台,对股权出质登记行为进行了规范。据办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类公司可进行股权质押登记,股权质押将成为企业在担保公司贷款、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新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曾被视为“死资产”的企业股权将有望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目前资金紧张的难关。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贷款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新增安排10亿元,专项用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补助资金的补助方式和额度,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下发通知予以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收到的补助资金,将用于弥补代偿损失。国家还将对700多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给予免征3年营业税收优惠政策。

这些措施将有力地促进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力,鼓励和支持担保机构拓展担保领域,从而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3)高收益债券

200919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取消对在银行间债市交易流通的债券发行规模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的限制条件。此举将为银行间市场推出高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打开通道,有助于缓解中小企融资困难。取消不低于5亿元的限制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门槛,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机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央行还提出“2009年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研究在银行间市场推出高收益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实际上,在最近中央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发展债券融资成为一个重点。在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新形势下,发展债券融资是落实政府巨额投资的重要融资渠道,有利于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2.盘活资产,增加流动性

受之前物价不断上涨的影响,一些企业囤积了大量存货。危机爆发后,原材料价格下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继而订单减少,使企业的资金链崩紧。所以优化存货,将过剩资产及时变现,虽然会蒙受一定的损失,但可以解资金缺乏的燃眉之急。

经营压力比较大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集中有限的资本专攻某一种产品,尽快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归核化发展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将非核部分资产出售,为核心产品发展提供资金。

3. 股权式融资,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

股权式融资由于筹资风险小,本应成为此“危机”时刻企业降低风险的筹资方式的首选。但目前股票市场动荡,风险加大。企业难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但这并不意味着股权式融资无所作为。

1)动员民间资本,寻找“天使”

我国是个高储蓄的国家,据央行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20091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8.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8%。一方面是大量的居民储蓄由于缺乏投资渠道而蜷伏于银行内,另一方面是一些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急需资金支持。企业可以走出银行与民间资金直接接触,吸引私人股权投资。

素以投资风向标著称的温州民间资本,眼下正经历着寒冷的冬季,并面临着“无处可投”的尴尬。据《温州民间金融发展形势》调研报告披露,2008年,庞大的温州民间资本在投资市场上的表现十分惨淡。报告指出,一直以来,温州的“民间借贷资金哪里有收益就快速流向哪里”,但去年以来,温州民间资金先在“炒股”、“炒楼”上受挫;曾引起巨大关注的温州“炒矿团”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在投资没有收益的情况下,温州民资选择了“回家”。截至200812月末,温州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达2085.02亿元,比年初猛增447亿元,增长27.29%。“回家”实属无奈之举,资本的趋利动机使得这些资金蠢蠢欲动,准备着捕捉市场机会。一些遭遇暂时性资金困难,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企业,可以主动出击,寻找民间资本的救助。

2)说服股东注资 

自危机爆发以来,“注资”这个词便频频出现。各国央行向金融系统注资,国家财政向国企注资,注资是此次流动性危机的强大救赎方法之一。在此危急之秋,如果股东能够对企业注资,那无疑是雪中送炭,将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3)股权奖励计划

此时对高管及员工加强推进股权奖励计划好处是:一方面可以节省企业现金支出,另一方面,待经济好转,股权奖励将会给员工带来丰厚的回报,受到员工欢迎。

(四)寻找市场需求,抓住投资机遇

首先,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应放缓投资速度,对一些投资项目重新考虑。但与此同时,也应着力寻找投资机会。没有订单就转行,转向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找到市场需求,找到发展空间。就拿出口行业来说,虽然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首月我国进出口总值比上年同期下降29%,但是服装出口、鞋类产品出口和箱包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因为出口产品中的生活必须品部分,即使面临金融危机,国外的消费量总体比较稳定。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国外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而中国是生产便宜产品的大师,中国出口产品的廉价特征在经济危机时期是很有市场吸引力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机遇,让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扩大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占领。

其次,经济渡过谷底即将上行的时候,正是企业扩张的良机,如果企业能踩准这个点,进行谷底期扩张,也就抓住了最好的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看来,危机下的失业问题、货币问题都将是中国企业的机遇。“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并购机会。对于很多有钱的企业来说,这个时候参股或买公司会显得很便宜,如果需要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就可以并购缺少资金但有技术的公司。”

但是,不能仅仅因为有利可图就盲目地去购并、扩张或“抄底”,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理念,没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没有真正的人才,没有足够的控制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再低成本的收购也是得不偿失的。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快速扩散和蔓延。经济学家预测,2009年将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年。这场危机,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就一定能够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把失去的损失加倍地夺回来。

 

参考文献

吴敬琏.2009.应对金融危机发展 经济学将发挥更大作用.证券日报.2009.2.9

张承惠.2008. 正确认识与妥善应对海外投资风险. 决策支持网.2008.12.16

杜悦英.2009. 企业要把握好寒冬里的战略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2009.1.1

孙学工,杜飞轮.2008.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经网 2008.11.04

皮特·凯尔.2008.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之分析. 中国教育在线. 2008.10.30

冯科.2008. 解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影响几何. 国企.2008.10

金龙.2009.保卫现金流.上海国资.2009.4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