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Nov 11, 2009     浏览次数:1053674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1]

 

袁广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

 

  要:本文从环境会计信息与环境风险评价概念出发,围绕环境风险评估紧密联系的三方面因素:风险信息、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就公司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进行研究探讨,阐述并分析了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控制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触及面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风险控制基本观点和设想。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控制

 

 

 

现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环境风险也是其中之一并越来越影响和制约其他风险。企业风险评价是指依据既定的政策标准,辨认、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风险控制对策,以实现最大安全效果的努力过程。环境会计信息是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性资料,并构成这种评价最基本要件。按照美国环境局采用的和亚洲开发银行推荐的环境风险评价应遵循的一般程序:风险甄别、风险框定、环境途径评价、风险管理(胡二邦,2000),环境风险评价涉及到三个方面因素:风险信息(风险要素)辨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本文以为,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是决定风险应如何控制的基础,风险信息风险评价的先决条件和基本要素,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风险,以便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实现企业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它与环境会计的宗旨完全一致。

 

一、          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触角面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系统从整体上揭示一个社会单位、组织或单元的经济概念框架和应用系统,以提供一系列有价值量、经济技术标准和社会指标在内的反映经济现象本身状态过程。按照与环境的关联性,会计信息可分为环境会计信息和非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中含有自然资源要素,具有其独特表达方式和方法,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环境会计系统。能通过会计系统反映出的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管理信息就是环境会计信息,而就本质而言,环境会计信息所要反映的即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内部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目的是向环境利益的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和环境业绩报告,借以反映管理者社会责任、环保意识、环境道德水准和可持续经营成败,以利于利益相关者作出道德投资、公正评判和谨慎管理,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环境信息是生态经济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人类认识这种资源和信息是为了解读信息最有价值的成分,以可持续的利用和恰当管理控制,并提高其使用价值,为全人类谋取最大的环境福祉。企业经营存在着环境活动,这些活动产生的信息可称之为环境信息,并构成现代企业管理一个重要方面。对企业环境活动的管理可以说就是对环境信息管理,它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几乎成为现代公司制企业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准。

 () 环境会计信息:—个日益敏感的话题

    1. 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全球的共同命题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固然同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同样的市场大环境下,企业的优胜劣汰,无疑首先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功能的开发、应用和维护。要解决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依赖于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污染的治理。正是从这意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存在的内在要求,是21世纪的重要议程,是科学发展的精髓,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和一致的追求。

    2. 两重效益的均衡: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企业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的扩展,要求改变传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的依赖和消耗,甚至于掠夺,要求企业在尽可能利用自然资源获取最大财富的同时,合理考虑利用这些资源所带来的后果,考虑物料和能量的平衡,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2]

    3. 公众信息需求:环境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他们的资本对应的是广大的证券投资者。现实的和潜在的证券持有者对股利和利息的关心,从实质意义上说就是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关心,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成为公司环境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他们通过环境管理信息及其管理业绩,实现了解公司未来发展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态势,并进而作出绿色投资决策[3]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公司经理的考虑

绿色投资需要绿色信息或称为环境信息,它要求公司将这种信息通过一定的载体向公司利益关系人披露。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态度表现出或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关心。其原因在于,公司的主观愿望和公司的顾虑。

1. 企业的愿望。社会需要一个质量更高的环境,并通过它来改进公司受托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经济、生态效益和更加广泛的信息披露以达到这种质量。简单分析不难表明,公司主动和自觉地披露环境信息,可归纳有如下一些主观愿望:(1)企业外在诚信形象的塑造和展示;(2)产品市场份额提高;(3)资本获取容易使资本结构达到改善;(4)合理的避税;(5)资源或替代品利用成本的降低;(6)市盈率提高和股价升值;(7)管理者环境道德和社会责任被认知;(8)沟通和拓展公司各方面关系;(9)避免环境诉讼的困扰。总之,环境利益关系人对公司活动导致的环境影响的关注所产生的压力促使经理人员重视环境管理问题,并由于环境影响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上升使环境信息日渐成为与决策和受托责任有关的具有经济相关的信息。更何况国际贸易壁垒的减少和日益增加的经济全球化导致公司间的竞争加剧,由此产生的要以最清洁的生产和服务更大压力,也促使公司管理当局尽可能的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提供环境信息。经济学家罗滨斯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4]

    2. 企业的顾虑。从强化管理的角度解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特征和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然而,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公司如今并没有促进环境影响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并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环境信息步履为艰。企业经济人性质和对利益的取向,表现在环境上的道德的劣向选择不可避免。同样的分析不难看出,公司被动或不情愿披露环境信息,可归纳出有如下一些顾虑:(1)披露信息超载;(2)披露成本加大;(3)商业秘密泄露;(4)环境歧视和成见;(5)企业目标背离;(6)市场竞争加剧;(7)披露市场显失公平;(8)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及政府管制的严格。

    上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成为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两难决策。两种观念的碰撞,导致行动上的踌躇,信息的摸棱两可或含糊不清,源于企业对私人成本外在化选择的可能空间,这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与资源环境“三维盈余”--社会、经济和生态相冲突。

    ()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政策:政府的职责

从环境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而言,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部不经济[5],进而出现市场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本身就说明环境因素可能会对企业经济业绩产生长期不利影响,且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可持续发展原则被认为是有利于世界经济乃至国家和公司的理想政策。在此情况下,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制定有利于环境资源合理使用和保护的政策,使市场环境资源达到有效配置,促使企业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保障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在这里,环境保护部门和政治家们在把环境问题转变为企业问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制定的大量环境法律和相应政策,鼓励公司经理人员的环境友好行为,并为企业的活动提供了指南。不仅如此,一系列的经济手段,如价格机制、信贷政策、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日益被认为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本文而言,政府应当也能够通过制定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引导投资者投资方向和减少投资风险,并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环境政策的功效。同理,环境风险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实施预防性政策的基础工作。为此,政府必须清楚:(1)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导向。这种导向应能够引导投资者进行道德投资,维护生态资源的平衡,推动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进程,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实现经济利益而非会计利润的最大化,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2)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内容。它应包括主要方面:界定环境信息披露的行为主体,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统一披露方式和方法,明确信息披露内容和要求,强化监督办法和奖惩措施。(3)环境信息披露效应。从宏观层面讲,环境政策是为了保护环境,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重视和关注组织的“三维底线”--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从微观层面讲,是为了减少公司环境约束成本或违规成本,压缩环境遵循成本,获取环境机会收益,避免环境经营风险。

() 基础性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职业评估师的评判

本文以下将环境会计信息按会计类别划分为有机完整体系并形成两大系统构建成的框架:环境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环境管理控制信息系统,这与环境信息利益相关者的划分相一致,与企业组织所从事的环境发展最显著的两个方面,即环境财务报告系统和环境管理系统,都需要会计师的全力支持才能有效是一致的,并且它具有一般的、普遍的和基础性意义上的特征。职业评估师对这些信息进行验证和测试,主要有审计师、会计师或环境评估师及其相应的职业组织或机构担负,他们出具权威性的真实而公允的环评报告并承担评估结论责任,以提供有助于利益关系人决策或作为反映公司受托管理责任的一种途径,满足各组织对公司经营活动对环境享有的“知情权”。从现代环境管理角度来说,一般可以认为,因环境影响导致的以下环境管理控制信息是重要的,应该予以充分而谨慎关注,它包括:资本化或费用化,有关环境费用或支付,资产折旧和减值,负债和或有负债,可交易污染许可或备抵,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本文将公司基础性环境信息管理内容概括如下:

公司基础性环境会计信息

信息类别

信息容量

信息评估

信息使用

信息范围

 

 

 

环境会计核算信息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益,环境费用,环境财务绩效

估算环境负债影响、确认、计量正确性;验证记录和控制的合理性;验证履行环境纳税义务准确性;评价环境资产利用情况;复核环境成本费用估计适当性;考核环境信息披露公允性和充分性

通过财务报告与股东沟通,评价纳税负担并与税务机关沟通,通过符合性验证报告向监管机构披露与沟通

 

 

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能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经济活动;矿产开采与保护使用经济活动;人力资源保护活动;产品质量保证活动;与环境有关的公益性经济活动

 

 

 

 

环境管理控制信息

环境成本核算,废物排放与产出控制,内部环境管理制度、财务政策和会计原则,环境管理绩效,环境技术措施和手段

查验环境法规、政策执行性;评价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活动成效性;验证排污收费制度执行性;污染治理项目目标、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指标完成性;审核环保技术手段先进性、可行性及其改善与创新

获利能力内部评价和报告,经理人员评价,自愿披露与社会公众沟通

 

二、环境会计信息与公司环境风险的评价

 

环境会计信息及其披露政策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了标准和基础性材料,也为环境风险控制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环境风险评价首先是建立在评价者充分理解和掌握环境披露政策与标准的前提下,在对企业环境风险认知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评价方略,对企业环境状况实施评价分析,并提出公正或公允的评价结论和评价意见。

() 认知风险:公司环境风险客观存在性

    一方面,政策本身的局限性。政府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不管设计多么妥当,仅就为实现公众利益和引导道德投资、减少环境污染这目标而言,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绝对的保证,只能为环境评估者达到其评价目标提供合理的确信和评估依据,而不能减轻公司环境责任,更不能代替环境管理。以此政策标准进行的环境评价既可能会给环境风险评价者带来评估风险,甚至于发生评估失败,也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经营风险,导致经营失败和财务失败。因为就政策本身而言可能有如下因素:(1)制定环境披露政策的环境限制;(2)环境披露政策内容所体现的是基本要求而非特殊要求;(3)披露政策制定成本和公司执行政策成本考虑;(4)环境政策执行者和监督者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正直程度;(5)披露政策理解上的偏差和信息操作上失误;(6)执行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内外环境,如公众环境信息需求程度和披露法律管制严格强度。另一方面,除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外,如下因素也会导致环境风险评价失败:(1)环境风险固有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潜在性;(2)环境信息的不对称;(3)环境重要性水平估计过低;(4)环境管理控制的抽样风险(包括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和环境财务数值核查抽样风险(包括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估计失当[6](5)一定的空间、时间上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直接的、间接的、平行的、连续的影响判断的疏忽。

    () 风险判断:有效环境会计信息的标准

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的滞后,环境信息会计政策及信息披露会计要求目前更多见诸于环境政策法规中,它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约束性规范和衡量标准,不仅是环境评价所必须,也是环境管理重要举措。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管理的监督,衡量公司环境管理是否有效,主要应看它能否促进公司有序、有效地实施了环境经营管理。具体应体现在:(1)公司环境资产和资源达到有效利用。环境事故减少或被避免,资产减值降低,环境排污费、罚款和赔付支出减少,或有负债和或有损失下降,机会收益增大。(2)帕雷托效率实现,环境绩效达到最佳[7]。在这里,帕雷托效率是指环境政策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其经济状态起码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3)环境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并达到一贯、有效地执行。环境管理控制制度能使企业的环境损失所承担风险的可能减少并预防和发现偏差或错误行为。(4)市场环境信息不存在非对称性。公司通过一定媒体对社会公众披露的环境信息,没有任何隐私和内幕操纵,披露市场公平,信息呈对称性状态。(5)环境会计信息及与其相关的信息载体具有可信性和可靠性。这里是指公司会计帐簿和财务报表及与其相关资料所反映的环境信息具备全面、充分、客观、真实的特征,并被如实的反映。(6)环境法定责任达到较好履行。承载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利用及管理责任的企业或企业当局,能经得起环境责任审计并获得无保留的审计结论或肯定的审计意见,进而实现公司的环境目标。

() 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方略

在熟知上述环境风险客观存在并掌握有效环境会计信息判断标准的基础上,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应采取如下方略:

    1. 坚持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环境评价者在环境政策评价时应采取“一张白纸”法(袁广达,2002),侧重对企业环境政策符合性评价。所谓“一张白纸”法,就是指环境风险评价者不事前假设公司环境风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方法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公正和公平。

2. 树立环境风险评价的正确态度。一般来说,环境风险在所有行业和企业都存在,只不过在化工、石油、天然气、制药、酿酒等行业,会比银行、保险行业、医疗保健业、政府机关和学校会有较高的环境风险。但环境风险的程度和大小不仅仅与企业所在行业有关,更与企业环境管理控制状况和会计计量方法有关。为了保证环境风险评价结论的可信赖和公正性,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自始自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一丝不苟的责任感,并保持起码的谨慎态度。

3. 明确环境风险评价的一般目的。环境风险的评价者对公司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目的是为了提出环境风险信息披露政策符合程度公允性的评价意见,最终为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环境风险信息的公允性是指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正、公允地对待了环境信息的利益各方。为了实现提出环境会计信息公允性评价意见的评价目的,在环境评价时,评价者应考虑几方面因素:(1)企业管理当局对环境信息认定的性质;(2)法律法规对环境信息管理基本要求;(3)环境质量和数量控制标准及执行的结果;(4)环境评价范围和所需信息量受到的主观和客观限制;(5)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期望;(6)企业管理层面的环境管理风格、管理哲学、管理意识和企业文化等环境“软控制”作用发挥程度;(7)特定项目环境评估的复杂性和风险控制评估的成本与效益原则;(8)环境评价者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4. 把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主要包括:(1)投资风险。主要评价企业投资行为是否属于既关心企业目前的环境保护活动和获利能力,又关心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绿色投资,这些投资于保护环境活动所花费的成本是否合理恰当,以及能否承受因投资而可能导致股票价格或收益波动所带来的投资损失;(2)信贷风险。主要评价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的负担是否会导致收益大量减少而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并进而造成不良贷款;(3)营销风险。主要评价绿色消费者群体购买和消费的产品或商品,能否满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损害,这些商品或产品是否能长期使用和循环使用,废弃时易于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4)财产风险。主要评价因环境污染对企业财产物资造成毁损、灭失和贬值的状况和程度;(5)研发风险。主要评价企业在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空位的基础上的新产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是否考虑了新产品符合国内和国际正在实施的产品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并确实根据市场竞争、消费者需求和企业资源实际情况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6)人身风险。主要评价企业是否提供了有利于职工身体健康的安全工作环境,以防止环境污染事故产生,以及反映企业环境状态的雇员报告的经常性和被认知程度;(7)责任风险。主要评价企业是否有因违背法律、合同或道义上的规定,形成侵权行为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需负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的可能性。

5. 遵循环境风险评价的基本步骤。环境风险评估先后过程可概括为以下方面:环境风险资讯的了解;环境风险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辩识环境风险源,包括整体层级风险和作业层级风险两个方面;分析和判断环境风险,包括发生的概率、危害的程度、损失的大小、耗用的成本等;作出环境评价结论;提出环境保护意见;总结评价过程的工作。环境评价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

1)选择团队

2)确定具体目标、方法和原则

3)评价方案设计

4)收集并分析资料

5)具体评价

7)报告评价发现和意见

 

6咨询和征求意见

 

8)协助制定管理策略

 

 

环境会计核算信息

 

环境管理控制信息

 

三、环境会计信息与公司环境风险控制

 

    我相信,在现代,没有人会对环境影响加以控制持有怀疑,相反可能却有更多人报积极的态度并加入到绿色行动中,这不是因为主观认识上偏差或是良心上的发现,而是因为人类最原始的生存需要方面的考虑。不过,现代工业传统制造模式依然延续所造成的地球环境恶化的频发事件已经使人类惊醒,但这不等于环境影响因素就此自然地消除。一个好的管理控制系统要求这些影响因素能够被成功地预测到,并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预测是一种事前的管理,控制是贯穿始终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手段、技术、方法的相互统一。为此,对环境风险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基于前文环境会计信息的分析,本文就环境风险的控制提出如下基本设想。

    () 原则控制:环境风险管理原则确立

    1. 目标明确原则。环境风险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安全效果,以利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考虑可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并尽量地客观、公正地分析风险。

    2. 风险减低原则。在企业环境风险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下,环境管理者的要务之一就是尽可能采取一切能够采取降低风险程度的办法,最大程度减少环境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3. 公众利益原则。实现公众长远利益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公众利益要求企业在环境风险管理过程中,具有整体观念,长远目光,人本意识,科学发展理念。

    4. 社会效益原则。环境风险控制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既要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又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不断地改善,在强调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价值总量的同时,更要关心社会财富的价值质量。

    5. 社会责任原则。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经营者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义务,并对其所应承当的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向社会进行说明和报告。

    6. 成本合理原则。环境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对公司现有既定政策进行调整,对公司制度进行创新,对工艺流程进行再造,对财务运作方法进行改进,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开发。这种实际涉及到对现有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应当建立在环境边际效用最优状态,理性地关注成本和代价。

() 立场控制:政府、企业和市场在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立场协调

    1. 政府规范环境评价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政府应当提出通用的环境会计的核算指标和信息披露规则,提出可实施的环境质量标准,确定对不履行环境责任的企业实施的行政惩罚手段,实施进行环境税制改革举措,在公共采购和投资方面设置可持续性壁垒。

    2. 企业履行环境报告的社会责任。企业各种形式的对外环境报告书的编制应当达到规定的标准化水平,表达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和公正见解,陈述企业对环境所负的责任,反映企业环境信息内外关系人的评价。

    3. 市场建立环境信息披露的公平机制。市场应当建立公平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规范上市企业最基本限度强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明确表示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利用投资和购买决策方面的全部公开信息,采取一定的信息披露的奖励和惩戒措施,加大对企业信息披露的压力,防范环境道德风险,以实现投资人、消费者、社会公众权利和需求的平衡。

() 条件控制:创造环境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

1. 信息系统。环境风险控制离不开基础性信息,这些信息是环境风险控制的材料要素,也是实现环境管理的现代化的保障和最前提性条件。为此,需要建立企业环境管理的信息系统,包括环境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情报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环境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系统。

2. 标准统一。建立包括企业环境核算标准、评估标准、绩效考核标准、信息披露标准等方面在内的上市企业环境管理强制执行的统一标准并形成体系,以保证不同企业的环境管理,在内容上一致,在信息上可比,在表达格式上规范。

    3. 公平环境。企业环境管理应做到政策公开透明,披露市场信息对称,执行程序和手段合法合理,国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不同利益主体地位平等,奖惩一视同仁,与国际环境规则基本协调。

4. 监督到位。真正实现环境风险管理目标,监督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为此应当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监督机制,从组织上、人员上、经费上和精神上保证环境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 方法控制:采取环境风险控制的恰当方法

    1. 了解环境风险控制的构成要素。环境风险控制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控制环境。它是指对公司环境风险控制方式和方法赖以存在与运行的环境条件,包括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组织结构、经营者素质和职业道德、授权和分配责任方式、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与实务等;二是会计系统。它是指企业为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环境业务处理的各种方法和记录,包括文件预先编号,业务复核、定期调节等;三是控制程序。它是指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适当授权、恰当的职责分离、充分的凭证和记录的实物控制、业务的独立检查等。

    2. 应用环境风险的规避技术。风险规避过程实质是采用相应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一般根据环境风险呈现的不同状态划分四种不同的规避技术:其一,风险避免。它是指在预计风险的存在和发生可能性的基础上,采取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某项导致风险损失方案的方法。其二,风险减少。它是指在损失发生前全面消除风险损失可能发生的根源,竭力减少致损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严重程度的方法;其三,风险自留。它是指在某种风险无法避免或因冒风险可获得较大利益时采取的方法;其四,风险转嫁。它是指将存在风险的财产转嫁给诸如保险公司等另一方的方法。

    3. 关注环境风险信息的层级和质量。主要包括:数量信息和质量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显形信息和隐蔽信息;已有信息和或有信息;管理信息和会计信息;技术信息的量化和价值信息的陈述。

    4. 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信息产出机制,为信息披露的充分、客观和及时提供保障;倡导无污染、少污染的新型替代材料和产品功能的开发、运用和维护;推进环境绩效多维型的包括管理机制、价值观念和传统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建立风险责任追究制度、预警系统、巡查体系、事故处理机制、培训制度和环境灾害保险制度。

    5. 采取恰当的环境管理控制措施。包括:对可能出现和已出现的风险源开展评价,并事先拟定可行的风险控制行动方案;由专家参与风险管理计划的评判和负责行动计划的执行;对潜在风险的状况及其控制方案和具体措施公诸于众;风险控制人员队伍训练及应急行动方案的演习;风险管理计划实施效果的规范化核查。

() 制度控制:创新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管理创新理念同样要求对公司环境风险进行及时察觉和、得力控制和有效防范。从经济制度层面上来分析,可以创新建立系统的组织机构及相应或管理机制,以保证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因为实践证明经济手段是特别受到经济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种,显然我们处于经济社会时代,尚且已经处于创新时期。创新环境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其内容主要应包括:

1. 建立环境权益公司。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和避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建立环境权益代理公司,有那些熟悉环境保护法规、又懂得法律诉讼程序,拥有一定环境检测手段的专门人才组成,其业务有公司委托,带为办理环境权益诉讼所需的一切手续,依法进行辩护,既要求环境破坏方停止环境权益侵害,又索取因侵权而造成的经济赔偿。

2. 建立环境银行。环境银行专司发行、经营排污指标,充当排污权交易中介调节者,他将使公司能够依法律保护的形式,将多余的、可实施的、永久的以及可定量的节能减排量作为减少排污而存入银行,并通过环境银行在排污交易中有偿贷出超标排污公司。在这里,环境银行事实上就成为污染减排者的奖励源和超排者减压地,凸现了环境管理的激励和调节功能。

3.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风险加大,现代保险业应当在非自然环境灾害和防治中发挥作用。环境责任保险可以通过保险业的机制创新,单独设置环境保险组织或在现有的责任险中增加险种办法,以聚集巨额的保险金,应付环境事故的赔付。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规范环境损害赔偿额度的计算标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的确定标准和环境污染事故后保险索赔时效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4. 完善环境税制。环境税以政府的名义刚性的向公司收取环境税收,并可以将单一的排污染收费转变成较为综合的税制,它可以减少环境补偿资金因交纳上人为障碍而没有保证困境,并通过环境税收杠杆保护环境,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完善环境税制工作内容应当包括对现有环境税收和环境收费制度进行整合,制定消除不利环境保护的补贴和税式支出,出台具有持续激励作用和引导采取环境友好行为的支持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配套政策与措施,以及其他与污染控制相关的税收制度,从而实现环境税收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据知,在国际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家到2006年至少有375项环境税收和250条环境相关收费项目并且每年还一直还在稳定增加,很值得我国加以研究、借鉴和利用。

5. 实施环境财政。环境财政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以及政府对环境相关的公共部门定价。环境资源是稀缺资源,也是公共性物品[8]。环境财政实施就是要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整合环境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建立国家环境财政体系,将环境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及政府定价纳入公共财政框架,以筹集环保资金,实现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履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社会公共环境服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效率的目标。同时,通过环境财政制度安排设计环境税收改革,进而推进我国税制绿化。

6. 实行统一收费制度。在此仅就污水处理而言进行例举。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水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的40%以上,其造成损失占环境损失的60%以上,其污染大户又主要源于化工、制药、钢铁、煤炭等制造业。不妨将政府支持的污水处理厂“事业型”改制为“公司型”,对污水处理实行市场化的统一收费制,既减少政府财政贴补的压力,又防止了环境污染的内部经济、外部不经济性,实现“谁污染,谁付费”治理。由此,必然要求排污企业的排污口必须与污水处理厂的专门管网相连接,并对污水处理公司进行废水的处理、统计和费用结算,而这种规模经济的效应要比单个企业各自进行污水处理成本要低得多。

 () 成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的源头和重点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成分,也是环境管理着陆点,并成为其控制的主要对象。一切环境活动无论环境经济活动还是环境管理活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环境费用支付或成本支出,如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预防成本支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及使用或滥用的资源消耗成本支出,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事后补救成本支出,对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及有关损失,以及为了提高企业形象,所进行环保活动、环保宣传及环保赞助等其他环境成本支出等。这些环境成本支出均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应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环境成本发生源,按照其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以分析、归纳和集成,通过建立企业环境成本管网,设立成本控制中心,实施环境目标成本管理,来进行环境成本过程控制。其重点主要体现在:

   1. 研发设计阶段,做好企业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和规划。研发设计的行为目的是从源头上合理规划出企业全过程的管理行为的环境成本,锁定生产和销售环节可能发生的成本,使企业在以后环节的环境成本管理的行为有了可以遵循的框架。在此环节,应尽可能地采用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材料及包装的无害化、废弃物的可回收利用化的研发思路,开发和设计出使企业环境成本符合整体社会经济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均衡的产品,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并合理规划企业价值链以后各环节的环境成本支出,使企业整体环境成本最小化,最终使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

2. 在生产制作阶段,抓好环境设备与材料采购和清洁生产。在生产环节利用环境材料进行清洁生产的模式是从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利用的思路出发,充分考虑生产前、中、后的节能、降耗、减污,寻求资源和能源的废物最小化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模式,它将企业的目标很好地导向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3. 在营销服务环节,企业通过环境成本管理谋求环保效果和效益的最优化。在此环节企业应该树立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的观念,在整个销售服务活动过程注重产品的环境质量,强调产品本身的无害性,加强产品的环保宣传,合理估计潜在环境损害未来修复成本,并在包装、运输、交易、推销等一切营业活动中注重环保。

() 文化控制:锻造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管理的环境文化

在环境方面,传统的企业文化沿着人统治自然的方向发展,很少涉及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这方面在我国建国后工、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相当一段时期曾有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当21世纪全球环境议题隆重推出,自然孕育了一种新的企业文化--环境文化。这种文化应当代表人和自然关系的新价值取向,本质上是一种整体文化理念和环境思维方法,认为自然资源不能在一代人身上穷尽使用,而应当持续利用,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即便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依然在消耗大量资源,不仅使环境日益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而且为争夺自然资源,也给人类的和平带来威胁。所以,企业环境文化特别是文化价值的选择,是检验增长和发展目标是否合理的基础。为此,企业环境文化要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优化和人对自然行为的科学化。它包括环境管理的文化价值、科学精神、道德伦理、保护观念、风险意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借以引导企业维护有关保护环境政策、法律,唤起关心社会公共利益与长远发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环境风险意识和环境管理方面的要求变成企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在我国,2006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2008三鹿奶粉事件等等一系列重大环境责任事故发生,一次又一次唤起我们对中国环境问题关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对保护环境期盼。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是识别与分析评价为达到环境信息报导与遵循环境目标的风险,用以构成决定该如何控制环境风险的方法的基础。识别风险是对可能的环境破坏所致环境目标背离的辩识,分析评价风险是估计环境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风险控制是决定防范或处理环境风险所采取的对策。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作为环境信息披露的目标,成为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政策依据和识别、分析评价和管理公司环境风险标准,并为评价和控制公司环境风险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基础,以实现最大程度降低公司环境风险的最终目的。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规范公司环境信息政策,应用一定的方法评价公司的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策略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加以管理控制,实现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相统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一致,人类环境质量和与自然环境质量相平衡,人与自然相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沈满洪.2007.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胡二邦.2004.环境风险评价--实用技术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许家林、孟凡利.2004.环境会计.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徐玖平、蒋洪强.2006.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袁广达.2002.企业环境审计有关问题探讨.中国发展.2

肖序、毛洪涛.2006.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会计研究.7

冯巧根.2006.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会计研究.12

袁广达、孙薇.2008.环境财务绩效与环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环境保护.9

姚建.2001环境经济学.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杨金田、葛察忠.2000.环境税的新发展:中国与OECD比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海热提、王文兴.2004.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秦立莉、孟耀.2006.绿色投资及其发展方向.当代经济研究,6

[]罗伯·格瑞、[]简·贝宾顿.2004.环境会计与管理.//王立彦、耿建新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里特.2004.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肖华、李建发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汤姆·惕藤伯格.2003.环境经济学与政策.//朱启贵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th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Risk on the View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Nanjing, 210044)

Abstract: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ncepts of 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of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risk from three factors closely connect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 which include risk information, risk evaluation and risk control, then analyses the main contents on the enterpris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enviormental risk control and their connecti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and assump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 field involving the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Evaluation; Environmental Risk Control

 

 

 


作者简介

袁广达(1961- ):男,南京市人,教授,高级审计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会计与审计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

邮编210044

电话1381587940202558731563

邮箱yuanguangda@163.com

 



[1]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太湖流域水污染经济补偿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7EYB016;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资助研究课题“上市公司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09-D-2

 

[2] 生态效益:是指资源的存在、开发和利用过程在使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逐步巩固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得以不断的改善。通常指劳动消耗同耗费这些劳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之间的比率。经济效益在这里特指对生态环境进行掠夺性开采和破坏、提取秘密准备、偷税漏税等手段获取收益。

[3] 绿色投资,或之称为道德投资,意指投资者只对那些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主动承当环境责任的企业投资。

[4] 斯蒂芬·P·罗滨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外部效应: 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庇古在1920年《福利经济学》提出了“外部效应“一词,他指出,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动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成本(效用)。有害的外部效应称为“外部不经济”,有益的外部效城为“外部节约”。

 

[6] 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 姚建.2001环境经济学.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8] 公共物品: 就是指整个社会共同享有的、不具备具体明确的产权特征,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物品。许多环境物品,比如大气质量、河流、公共土地等都是公共物品,其利用或使用不当会造成对它的损耗和浪费。公共物品的价值应由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的平衡点来确定。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