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基于职业成长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设想
发布时间:Dec 14, 2009     浏览次数:688273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胡国柳[1]   张长海[2]  吴顺祥[3]

(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570228

 

【摘要】本文从会计本科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出发,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实务的职业成长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知识更新等提出了若干改革设想。

【关键字】职业成长  会计本科  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几乎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各类会计专业人才中,会计专业本科生逐渐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AICPA20082009年发布的会计毕业生供应和会计需求趋势报告也显示,学士学位会计专业教育是会计毕业生增长的主要来源,其中: 2009年的调查中,会计学士学位入学增长更是整个会计专业入学增长的82(AICPA, 2009)。然而,会计本科教育目前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动手不如高职、专科生;分析推理不如研究生”就是一个形象比喻,而尴尬局面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计本科生比专科生和研究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困境[4]和更低的薪酬[5]。如何破解这一两难困境,实现会计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一、会计本科教育的两难困境:就业与素质要求的割裂

(一)素质——存在的必要性

作为会计专科生和研究生中间的一个教学层次,一般认为会计本科教育重在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会计本科生在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再学习和未来职业成长的空间来说要高于专科生。这一点是会计本科存在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会削弱会计本科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而全部代之以专科或者技术培训教育。

(二)就业——生存的压力

一个专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基本的体现就是其毕业生能够实现就业。毕业生能否实现就业对一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就业率直接影响着招生情况。就业率是国家确定专业招生指标的重要参考依据,周济部长提出对连续两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6]。第二,就业率也直接影响着生源的质量。而生源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其未能的就业。一位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人说:如果一个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好,无论你的会计系办得多么好,我们认为都无法在该校找到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阿尔伯切特,1998)。

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素质越高,其就业能力越高,未来发展的潜力应该越高。但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和竞争压力的增大,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选择毕业生的时候,更多的是从是否能够马上进行工作,是否能够马上为企业服务的角度来进行决策的,素质反而成为就业选择的次要因素[7]。从前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就业还是素质要求都是会计本科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现行的会计本科教育未能将二者很好的协调起来,从而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下文将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解决的对策。

二、会计本科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不合理,影响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根据教育部《全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尽管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培养目标是略有变化,但都没有实质性变化。我们认为如此确定会计学本科培养目标不甚合理:(1)未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导致毕业生就业定位存在偏差。目前,会计人才急剧增长,本科生已经基本不可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培养目标表述静态化,造成学生未能区分现实和潜能的差异。会计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本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但并不意味着作为毕业生就是高级专门人才。实际上,本科生与专科、高职生在就业起点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更主要的差异在未能发展的潜力上。显然,无论本科毕业生是将自己定位于从事科研、教育还是对就业岗位层次过高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

(二)会计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不合理

课程体系架构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课程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从构成上来看,我们认为课程体系架构至少应该包括:课程科目、各课程在体系中的位置、课程开设时间等若干方面。当前对于课程体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课程的科目上并取得相对比较一致的认识(刘长翠, 1998 ;魏亚平、梁宜昕,1998孟焰、李玲, 2007; 万晓文, 2009 )。但对于各课程,特别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些非专业课程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位置、课程开设时间方面研究较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非专业课程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讲解较少,同时开课时间也存在很多不适当的地方。然而理解这些课程在专业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和合理的开设时间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心理来看,一般来说,即使会计专业学生认识不到某一专业课程的具体应用价值,他们也会认为专业课程与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相关,从而会认真学习;而对于非专业课程来说,如果他们认识不到这些课程对其未能职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性,不认真学习,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第二,从兴趣上来说,如果一些非专业课程纯粹从公共课程的角度来讲解,针对性很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千篇一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丧失学习兴趣。第三,不当的开课时间安排导致这些非专业课程不能达到其开课目的。之所以开设这些非专业课程就是因为它们对于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诸如数学、哲学以及形势政治等对职业成长高级阶段所需的课程在早年级开设,而此时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较浅,根本不能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三)会计本科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当前会计本科教学主要采用由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具有较好的效果,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职业成长更重要的协调沟通、团队精神等方面更是无能为力。1989年,美国当时的八大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发布的《教育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白皮书中明确指出,会计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是:表达与沟通的技能(口头和书面)、思考的能力、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并特别强调“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而非记忆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big eight accounting firms1989)。相对来说,课堂式教学对于表达与沟通技能、发展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都是比较低效。因此,当前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成长。

(四)会计本科教育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不能指望教师用过时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世界”( Sieve Albrecht, 1998)。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是教学过程的关键和核心资源,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但目前的会计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理论有余、实务不足的普遍倾向。目前会计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来源主要是各高校毕业的硕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其中大多数是没有参加过实务工作,直接从本科就读研究生出来的。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科研水平,但没有实务经验,这一方面导致在上课时出现理论与实务相脱节,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毕业生适应期较长的主要原因。而毕业生的适应期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被工作单位认可的重要因素[8]

三、基于职业成长视角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设想

(一)会计职业成长阶段划分

按照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就业开始,可以将职业成长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就业、适应、发展;其中发展又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不言而喻,这三个阶段是有着严格的先后顺序的,如果没有就业根本就不会有适应与否的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根据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会计职业岗位的不同层次,我们将会计职业成长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会计职业的入门阶段:刚就业的毕业生

一般来说,会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职场的第一步常常都是从与本专业有关的最具体工作开始的。常常从事的岗位有:出纳、应收账款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等。对于刚刚就业的毕业生来说,一般都是从事具体的业务工作,比如出纳、应收账款会计等。这是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职业界的第一步。

2. 会计职业发展的起步:业务主管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计本科毕业生应该由原来具体的会计工作开始向与具体会计业务工作相关的管理工作拓展,当然这些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开展会计业务工作。比如应收账款主管会计,此时不仅仅是从会计业务处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可能还要思考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针对应收账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3. 会计职业发展的进阶:财务经理

业务主管仅仅是与某一部分会计业务有关的管理工作,无论是从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内容来说,还是从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来说,都相对比较狭隘。随着业务主管职务的轮换以及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工作的方面具有一个相对中观的视野,此时常常会被公司提升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具体负责企业财务工作的财务经理。

4. 会计职业发展的提升:财务副总经理或者财务总监

无论是信息观,还是工具论,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服务的。在前述的几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体现在为企业发展的管理服务上。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思考,常常主要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进行决策的时候也主要从财务的视角来判断后果来进行的,相对来说,还没有上升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但会计人员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财务问题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进行了企业管理高层,真正成为企业高层决策者的一份子。

5. 会计职业发展的顶峰:总经理/创业者

尽管财务总监或者财务副总也是企业最重要的高层决策者之一,但他们在思考或者判断的过程中,常常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财务问题,比如某项财务政策对企业的整个战略规划或者前景具有何种影响。然而,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财务问题,还有其他重要的方方面面,比如研发、营销等等。如果我们局限于财务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的问题,就有可能出现失误。因此,会计职业发展的顶峰就是成为具备从会计信息中识别、发展企业最优战略的人——总经理或者创业者。

必须指出,上述职业成长阶段的划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会计本科毕业生都将经历这些阶段,这里只是指出了其常规范式。有些毕业生可能会不经过某一阶段而直接到达一个高级阶段,有些毕业生则可能会停留在某一个职业阶段而不再进步。按照目前本科教育的目标来看,就业的毕业生中可能有1%左右的人会处于第一阶段,可能有5%左右的人会处于第二阶段,应该有80%左右的人处于第三阶段,可能有8%左右的人会处于第四阶段,大概只有2%的人会发展到第五阶段。并且处于第四、第五阶段的本科毕业生可能会通过深造来实现其目标。

(二)从职业成长的动态性来设定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

显然,从职业成长的角度来看,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要满足两个方面:(1)在实务动手能力上至少具备与专科高职生一样的能力;(2)要比专科高职生具有更大的职业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中的财务、会计人才,其继续深造的潜力和可能性也要显著高于专科、高职生。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具有较强现实实务动手能力或者快速适应实际工作能力、经过一定工作时间能够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和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的会计专业人才。

这一目标表述强调了会计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现实能力和潜在素质,同时也避免了将会计本科毕业生定位于教学和研究的不切实际,从而在培养目标是兼顾了就业和职业素质的双重要求,可以有效地避免两难的尴尬局面。同时,本目标也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确定的会计教育目标相一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确定会计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孟焰 and 李玲, 2007)。因为只有本专业的整体知识架构并熟悉专业实务,才有可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持续学习和创新。

(三)从职业成长阶段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

1.各阶段的技能和知识要求

第一阶段:要求就是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胜任具体的会计业务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主要有会计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各种票据及结算的使用、税收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制度等,这些是纯技术性的,也是对一个会计专业人员的最低要求,从层次上来说,也就是大专以下水平。

第二、三阶段:都要求专业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起来,从而培养成为业务性的管理人员。只是第二阶段更多地强调专业技术,而第三阶段强调管理多一点。这两个阶段的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绝大多数本科生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应该成为企业负责财务、会计方面的中层管理人员。

第四阶段: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组织的战略能够融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视野提高到组织战略的高度,此时,应该是一个领导者,而非一个业务管理者。但此阶段,仍然是从财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管比较关注对企业最终战略的影响。少数优秀的本科生或者经过继续深造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将成为这一层次职业的主体。

第五阶段:要求会计毕业生不仅仅成为一个领导,而且要求能够摆脱会计、财务专业对视野的局限性,财务、会计知识成为本专业人员与其他专业人员作为高层的一个相对优势。因为几乎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从企业的会计信息中得到反应。作为会计专业出身的企业最高层或者创业者,我们具备了“一叶知秋”的优势,而没有会计人员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点。极少数的会计毕业生经过多年有意识培养或深造,有可能达到这一职业目标。

2.基于职业成长视角的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构想

根据前述的职业成长阶段,我们构建本科课程体系如下:   

职业成长阶段

知识、技能要求

相关课程

会计职业的入门阶段:刚就业的毕业生

专业知识

基本专业技能

会计学原理、企业会计实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国际国内结算、财经法规、税法、会计软件帐务处理、审计实务

会计职业发展的起步:业务主管

综合业务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

写作能力

分析能力

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会计报表分析、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计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等等

会计职业发展的进阶:财务经理

会计职业发展的提升: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环境识别能力

战略制定能力

宏观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式政策、市场营销学、竞争战略、管理经济学等

会计职业发展的顶峰:总经理/创业者

(三)从职业成长的视角来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会计专业毕业的职业成长,加强实践教育,大力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保证本科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致于由于动手能力较差而输给专科、高职生[9]。同时,在现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践调查、案例分析、业界认识讲座、团队项目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会计本科生在职业成长潜力上高于专科、高职生的技术性人才从而成为企业的管理型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终身专业学习能力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展望:会计职业成功的能力》的白皮书即明确提出应该摒弃完全以教科书为主,讲解会计准则和习题的上课方式,会计教学应采用主动学习的上课方式,并将各种必备的技能与知识在课程规划中做全面性的整合。

(四)从职业成长的视角合理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开课时间及其内容,更有效地培养会计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

为了真正实现所开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作用,应该在深入分析各课程,尤其是非专业课程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起作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妥善安排开课时间。根据我们的初步思考,可以考虑:(1)将现行的哲学类课程、形势政策等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者大四上学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这些课程对我们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本科生的考研深造。(2)将某些纯技术性和基础性的专业课程调整到入学的第一学期,如计算技术、会计学原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早地得到对专业的具体和深入认识。(3)从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角度来适当调整哲学类课程、形势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千篇一律的空洞说教,真正实现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

(五)大力支持教师提高自身的会计实务水平和对现实的理解和发展趋势

Albrecht1998)明确指出“如果教授们对现实社会没有切实的了解,那么他们将实务许多学生”。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师的会计实务水平。初步可以考虑以下三种形式:(1)三年或者其他一个固定的时期内,教师可以有一学期的外出实践活动。在此期间,教师不用上课,但在实践完成后要形成一定的成果,比如实验性教材、案例研究成果或者案例教学文档。(2)一边上课一边兼职,但是每学期课时受到限制,并要求每学期作一两次与实务比较紧密的讲座。(3)学院组建以专业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由于这种方式下教师的实践和教学安排都在学院(或系)的控制之下,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教学的正常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专业活动去,是最值得推荐的一种形式(胡国柳 and 张长海 et al., 2008)。此外,会计教育界也应该向管理机构争取允许高校教师作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兼职。

本文从会计本科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出发,试图从职业成长的视角对会计本科教育目标、课程架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知识更新等进行改革以破解这一难题。尽管本科教育的尴尬局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作为从职业成长视角的初步探讨,尚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敬请方家雅正!

主要参考文献

1AICPA (2009). 2009 Trends-in the supply of accounting gradutes and the demand for public accounting recruits.

2、阿尔伯切特, W. . and W. SieveAlbrecht. 1998. 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研究9

3、胡国柳,张长海. 2008. 重构管理学院学科架构  加快财务管理专业发展.海南大学管理学院2008年教学改革与研讨会, 海南儋州,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4、刘长翠.1998. 21世纪会计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展望.会计研究12

5、孟焰李玲.2007. 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 会计研究,3: 57-65+96.

6、万晓文. 2009. 美国会计教育研究的回顾及启示——兼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 20-24.



[1] 胡国柳(1968-),男,湖南邵阳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2]张长海(1973-),男,湖北襄樊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3]吴顺祥(1977-),女,湖南湘阴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相关研究。

[4]明显供过于求 应届本科生求职最难,来自于http://edu.qq.com/a/20090505/000230.htm

[5]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获得整体薪酬较二、三类本科院校学生获得薪酬更高。转引自《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安博教育集团研究院,数据截止20094月。

[7] 用人最看重的是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其次才是个人素质。转引自《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安博教育集团研究院,数据截止20094月。

 

[8]调查显示,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依次为: 三个月40 %、半年以内34 %、一年以内24 %和一年2 %。转引自:詹毅美,关于改革当前会计本科教育的几点思考,集美大学学报,20024

[9] 安博教育集团研究院的调查发现:高职高专的实践机会最多、实践种类也最丰富,而除高职高专以外的其他本科院校6成以上的学生只参加了两种以下与就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本科就业比高职高专还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转引自《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安博教育集团研究院,数据截止20094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