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差异性研究 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特色发展
发布时间:Dec 10, 2009     浏览次数:6213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潘煜双

(嘉兴学院  314001

 

【摘要】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大一统”问题,将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分为高职高专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和学术型高校三个层次,并从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人才(主要指专科和本科学生)生源质量和就业导向,研究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差异性,从而为高校会计学专业分层次重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的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  会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  差异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它具有三大功能:调控功能、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实质上是专业的市场定位问题,是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中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教育基本上是沿用国家统一制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问题的背景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人才定位是有区别的。虽然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具体到实际工作中,不同的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目前,我国几乎每一所院校都开设会计学专业,但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大多缺乏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导致行业需求与人员供给极不对称,不同层次的人才之间界限不清,学生就业出现瓶颈现象。仅从现有各类高校的会计学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有的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有的培养的是“会计师”还有的培养的是“管理者”说明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专业人才缺乏认真地、系统地研究和规范。

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会计教育改革,美国很早就希望通过教育课程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提升会计教育的品质,进而更加符合环境的需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683月提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后来又对上述报告进行评估并作了少量修改,于1978年以《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Education Requirements for Entry into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为题重新发布。19894月,当时的八大会计公司联合发表了《对教育问题之观点: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认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更广泛的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技能、知识技能及沟通技能等等。上述报告都一致认为会计教育应该把学生的技能和素质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该将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结合起来,这样学校培养的学生才可能占领市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1996年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掌握的15项高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大多与信息技术有关。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认同品格,同时高等会计教育必须根据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我国理论界关于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成果,但在观点上存在众多分歧。有些学者从学历教育层面进行分类研究,比如李心合(1998)将我国会计学教育体系分为5个层次: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并提出了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同时还从毕业生的质量特征角度把会计人才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也有研究人员单纯论述了某种类型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问题。例如陈玉祥(2007)认为,以“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设定容易导致整齐划一的人才标准和办学模式这样会忽视人才成长的个体差异;也会造成一味强调专业技能与“现成专家”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培养。潘菊素(2007)从“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演变分析出发提出了“高技能人才”这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定位并进一步阐释了高技能人才的类型与内涵。翟敬华(2007)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人才的培养应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知识与素质、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等方面建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设置、实验室、师资队伍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方面给予保障。武国华(2005)比较分析了高职与本科会计教育在培养目标知识构建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指出高职会计教育特色应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所突破艾凤义等(2007)在比较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后,提出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的本位迁移路径。综上所述,我国学者针对某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不同类型的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差异不够明确,致使不同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最终导致会计教育界培养的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去向盲目。

二、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1、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1)会计教育目标同质化严重。一方面,我国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层次水平高低不等不同学校甚至是同一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和潜在能力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各层次的需求数量也高低不一、多少不等。会计学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至少明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最低要求。事实上,高校在制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时只是考虑了学校的整体定位,而忽视了专业自身的地位和条件,致使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出现同质化倾向。

2)培养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状况。一般来说,人才培养目标由教育部门或地方主管部门确定,各级学校具体执行,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就使用什么样的人才。随着用人制度的变化,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缺陷凸现,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学校去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又用不着。不同层次高校的会计专业都在追求提升层次,从专科到本科,再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教育目标严重脱离实际,结果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也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

3)培养目标界限欠清晰。虽然我国规定了会计教育目标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的理想教育目标但实际执行中仍然只注重执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且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无明显区别。在这种培养目标下, 会计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目标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急需一批高素质、有国际水准的高级会计人才。不同的人才要求必然导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然而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导致人才市场就业导向不明确。

2、国外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借鉴。为了确保全球范围内执业会计师教育的质量和一致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于200310月颁布了国际教育准则1-6 号,对教育计划的准入条件、教育计划的内容、专业技能、职业价值、道德与态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规范。2004 5 月,又颁布了7 号准则《职业后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胜任能力后续发展计划》,作为职业会计师的能力包括了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交流和交际技能、组织和商业管理技能,特别强调了创造能力、影响力、沟通与表达,领导能力及决策能力等。美国会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为注册会计师队伍培养后备人才。因此,美国的会计教育一直把未来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这样,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就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特别是注重职业界对会计改革的反应。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八大会计师事务所、美国会计学会等机构高度关注会计教育,纷纷出版主题报告等文献对美国的会计教育提出建议,涵盖会计人员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会计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因此,在美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沟通、表达等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

3、国内外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对比启示

1)明确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我国目前会计人才同质化、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因此,各专业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办学特色等条件,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人才,特别对学术型会计人才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有所区别,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2)注重知识体系的结构优化。目前各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雷同、重复也是造成会计人才同质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理财、经营决策、国际商法及惯例、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3)人才培养应知识与能力并重。从各国人才培养的做法以及我国的现状来看,实际工作能力是会计人才素质的主要缺陷,无论是院校教育还是在职后续教育都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因此,应改变目前的培养手段,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教学、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手段,并把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三、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分析

高等学校的分类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从培养目标的角度,传统地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等。这样的分类有一定的导向性但不够明确,不能够简单地认为研究型的大学就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教学型的大学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存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只不过定位存在差异而已。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可能成为国内省内知名的、有影响的学校。在国外有些专科学校也办得非常有特色,国内也有地方高校培养学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地认为研究型的要求高一些,应用型的要求就低一些,职业型的就更低。关键要能够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具有专业特色的发展战略。只有认清专业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要,才能找准相应的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不同层次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如下:

1、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实务型,侧重实务操作能力。高职高专教育虽然也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它与普通高等教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学术型、研究型、设计型、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因而在组织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性、技能型人才,在组织教学中更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具体到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实务以及与会计有关的经济管理、法律法规、金融贸易等知识,能按照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电算化技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会计应用型人才。

2、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型、理论基础厚、科研能力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确立本科教育目标中有着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建立以加强基础为标准的本科教育模式建立跨学科及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通识人才。对比我国研究型大学与国外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西方的研究型大学注重培养“ 人” 我国研究型大学注重培养“ 人才” 。一字之差, 就体现了办学理念的很大不同。“ 人”是相对于“物“的,“人才”是相对于“ 普通人”的。西方大学注重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变化的、有较好修养、有对社会及伦理的分析判断能力的人,我国研究型大学注重培养社会需要的最好是胜任职业需要的人才。其次美国研究型大学强调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因此注重通识教育。我国研究型大学虽然也强调培养人的适应能力但这种适应能力更多强调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再次美国研究型大学注重培养人的“品质” 如审美能力、兴趣爱好、文学鉴赏等能力。我国研究型大学则用德育教育来涵盖忽略个性。因此,学术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会计理论人才方向的摇篮,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良好。将其定位在高级会计理论人才后备军这一层面上,并为其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因为,学术型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源质量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培养目标最大的特点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既使在本科教育层次,毕业生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进一步深造,将来成为会计行业的领军人才。

3、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复合应用型,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多布局于地方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密切结合这是地方大学发展的客观因素和必要条件。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对教育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应把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因为在当今形势下,无论是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或会计实务操作(从识别会计凭证判断其真实合法性完整正确性并做出正确会计处理到合理设置登记账簿再到组织财产清查核对账目最后到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程度的职业判断才能完成。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培养目标应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财务会计、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金融贸易等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介于高职高专和学术型院校之间,其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特殊性。第一,会计专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不排除个别的也培养学术型人才。既使有研究生教育也是以应用型为主 ;第二,专业应该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大多数地方院校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有的也定位于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 ;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同时,虽面向行业,但培养的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实践能力较强,从而与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高专相区别,更不同于以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和继续教育能力的学术型高校相区别。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学的质量标准,而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换句话说就是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直接相关的。事实上,在指导思想上,不管是本科院校还是中专、专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都主张按学科理论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通用性;近几年来又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基础课程,降低了专业课在全部课程中所占学时比例,倾向于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通才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几所本科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十几所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完全一样,而在一所重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所设课程也难以区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几所本科院校的会计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十几所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几乎完全一样,而在一所重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所设课程也难以区分。其直接后果是,低学历的会计人员动手能力也低,高学历的会计人员理论水平也不一定高。笔者认为应根据社会需要由不同层次的学校设置不同的课程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会计人才。

四、高校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特色发展

社会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根据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计会计培养目标。一般来说,培养目标涉及到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培养使得学生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业务技能,又有宽广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合理的能力结构,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具体到不同层次的高校又有不同的要求:

1、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面向基层,针对岗位,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相应专业岗位的要求,会计专业要依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会计相关岗位必须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说,根据岗位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学会怎么做。有关国家要求的职业知识技能在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和规范中都有系统清晰的表述,这些标准是国家组织会计专家根据近期会计发展需要和会计岗位对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而制订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服务的发展会不断对标准进行修订。既然是国家标准,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依此来规范与组织教学考核工作,要求学生应知、应会内容,以便于学生掌握就业岗位要求的会计技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在专业层面上,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活动零距离,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既注重教学质量又注重教学效率。在课程层面上,要求以知识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重视教学规范化、科学化。由此可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基层一线会计岗位,熟悉相关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能很好地完成日常核算工作(应能熟练地记账、算账和报账),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

根据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的是第一线的会计人员,这些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外,应开设人文、 经济、法律等方面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强调实训课的开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方面强调精而不在于博,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具体可开设以下专业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本文所指的会计实训均包括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和企业实习两部分) 。由于会计专业课程与会计法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应以开设课程或讲座或辅导自学的形式使学生熟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其它相关会计法律规范。

2、学术型院校。学术型院校会计专业目标,借鉴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本科教育的态度:即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沟通能力是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获取并传递信息。智力能力是指查找、获取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辨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根据相关事实的理解作出判断。人际能力是指在团队中有效地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发挥领导作用。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性知识可以帮助会计专业人才理解职业界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与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组织与经营知识则包括组织内部运行和组织变化的方式,以及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作用。而会计知识的重点应在于培养分析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专业认同是指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并乐于从事会计专业而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学术型院校会计专业最大的特点是生源质量好,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课程体系要由强调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会计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授课方式强调学习过程,倡导自主学习。不能反复强调具体会计实务的讲授,不能引导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者转变为熟练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更不能成为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的说明书,而应增加真正让学生进行理论和原理知识分析的课程,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实务的总结和升华,让学生在认真理解理论基础上把握实践,让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多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终生学习的习惯。由此可见,学术型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培养具有研究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教育更是强调学术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强调应用能力。学术型会计人才除了应具有一般会计人才的素质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厚实的专业理论,还应善于将会计与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数理统计、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能熟练地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决策工作以及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根据培养目标,学术型会计人才应是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及企事业单位专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在接受本科教育时必须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便在继续教育时能够丰富相关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吸收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培养专业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专业相关课程,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强调对专业前沿成果的了解,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教师也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

3、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找准为地方服务的切入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般来说,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既使有硕士生教育也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

何谓应用型人才?从广泛的意义上说,除专门从事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其它都可以说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如果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可以称为操作应用型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培养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都是以岗位来设计专业,故培养的人才是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适应性,因此,在培养要求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协调发展。比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会计相关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判断能力。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节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总的来说,应用型人才是将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领导企业能力,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这类应用型会计人才除了会记账、算账和报账外,还应对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比较熟悉,会计理论比较扎实,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 分析能力,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能通过成本控制、风险控制、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营运资本管理、跨国投资决策等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

根据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会计管理人员、以及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应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会计专业的相关学科有较广泛的涉猎。因此,会计专业应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课外练习相结合,问题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科学安排讲授与学生讨论,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才能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特色不是专家设计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外在因素不能代替确定特色。

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有较强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在完成相应课程教学外,还应系统地规划实验教学体系。设想如下:

1)设计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毕业生应具有:①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发票、票据、账薄,学会签发支票、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简单的报表。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以及报表编制的能力。职业判断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计量属性的应用、账表的设计、出口退税、纳税调整与税款的申报等能力。会计电算化的能力:培养学生应具有设计或调整会计程序的能力。岗位适应及业务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能够适应不同相关岗位以及工作协调的能力

2)创新“点、线、面”实验教学法。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各课程按照“点、线、面”教学法设计实验内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实验材料组织实验教学。“点”实验是帮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课堂内容。“线”实验是有针对地、系统地对某一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面”是指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专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力。“点、线、面”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规范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组织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责任和任务,以改善实验效果。“点、线、面”教学法系统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目前专业实验课均是按照该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反映良好。其目的是通过业务认知--课程实验--社会实践--专业综合模拟实验—ERP实验教学---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3)有效实践“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是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二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目的: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该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双导师制”长效机制的措施:①学生接受校外导师指导成绩计入学分;②学校拨专项经费用于校外导师的薪酬③建立联系单制度对学生接受校外指导进行过程监控。“双导师制”不仅稳定了实习基地,而且创建了依托社会资源的实践教学团队。

五、结束语

社会的竞争即人才的竞争,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化研究可能有以下益处:第一,可能优化会计专业评估标准。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化不明确,造成目前对不同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指标都是同一的,很难体现专业优势和特色。差异化研究可能明确不同层次院校的不同定位,合理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引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利于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只有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有所区别,实务操作型的和理论学术型的人才才能各尽其用,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人才的潜能。第二,可以优化会计专业培养方案。只有对人才培养进行正确的定位,构建一个“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才能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差异化研究成果为个性化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有助于会计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提高会计人才市场适用性和就业竞争力。第三,可以引导专业特色的形成。差异化是特色的前提,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有较为明显的目标差异,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专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差异化定位可以避免高校追求整同划一的高等教育目标,切实地从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凝练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专业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李长青,杨德利.2008.会计教育目标引导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财会月刊,3

2、范晓军.2008.新准则财务会计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探讨.财会月刊,4

3、马文超,吴君民.2008.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1

4、颜淑姬.2008.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财会月刊,2

5、张浩良.2008.会计教育改革新视角:学科和职业双主导.会计之友,1

6、相子国.2008. 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财务与会计导刊,535

7、孟焰,李晓梅. 2008.国外大学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大学教育,291-92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