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阻碍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推进课程实验教学的认识误区
发布时间:Dec 11, 2009     浏览次数:4895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张志康

(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550004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对课程实验教学的推进大都进展缓慢,这固然与教学方案制定的缺失、课程实验教材及相关教学条件建设滞后、课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力等有直接关联,但一切的根源则在于高校一些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对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着认识误区。本文主要针对存在的四种误区予以分析,以图使人们坚定对开展课程实验教学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从而促使课程实验教学能得以尽快扎实推进。
【关键词】 本科  会计学专业  课程实验教学  认识误区

 

一、引言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等会计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快速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强烈需求的拉动,开办本科会计学专业不断成为诸多高校新增专业的首选。然而在新形势下,基于传统教学体系的我国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却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上手不快,适应能力不强。造成这一局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学体系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无疑是主要原因,而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则是缺乏课程实验或没有切实开展好课程实验教学。

其实,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课程实验教学已有年头,课程实验教学也成为谈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①]。然而时至今日,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对课程实验教学的推进大都进展缓慢。之所以如此,固然与教学方案的制定缺失、课程实验教材及相关教学条件建设滞后、课程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不力等有直接关联,但一切的根源则在于高校一些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至今对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仍存在着认识误区。

笔者认为,认真剖析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认识误区,对于如何进一步认识课程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科学确立课程实验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解决课程实验各环节涉及的问题,切实开展和推进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认识误区之一:开展课程实验教学是“新瓶装旧酒”

我国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中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各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和课程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编写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的作业练习,借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成熟的习惯做法,各高校不少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总是认为,课程实验是课程作业练习的翻版,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就是通过实验的方式完成作业练习的内容,是“新瓶装旧酒”。这一认识,是导致课程实验教学未能真正开展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的确,比较一门课程的作业练习和课程实验,二者都是通过对特定组织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让学生掌握相关会计处理方法这一“知识”,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然而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二者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功效则大相径庭。

一般地说,会计学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往往是由教师基于对特定组织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基本认识而设计编写的,通常以文字说明形式表述所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要求学生根据相关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必要计算和分析,并据以编制会计分录、登记会计账户(往往是“丁”字账)、编制会计报表(往往是简表)等。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与作业练习相比则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特定组织发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是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原始凭证表现出来的,编制会计分录是在填制各种记账凭证的过程中完成的,所要登记的会计账户、编制的会计报表,通常也是采用真实的或仿真的账页、报表等。正是由于“新瓶”这种形式的改变,才有了学生对各种凭证、账页、报表的感性认知,才有利于增强学生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凭证、账页、报表的能力,从而实现从文字表述的经济交易或事项到原始凭证的转化、从编制会计分录到填制记账凭证的转化、从“丁”字账到各种格式的具体账页的转化、从简式会计报表到真实或仿真会计报表的转化,最终实现理论向实践、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达到既能使学生掌握相关会计处理方法这一“知识”,又能使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

当然,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完全不要作业练习。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对于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会计分录编制方法、借贷记账法运用方法、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方法等内容的学习,适合继续采用作业练习的方式,而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各种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账务处理程序等内容的学习,则应当采用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总的来说,一门课程是采用课程实验还是作业练习抑或是采用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应根据不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特点等具体情况而论。

三、认识误区之二:有了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何需课程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已形成了多环节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迄今为止,这一体系中的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取得了许多成熟的经验。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各高校不少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认为,有了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何需课程实验。这一认识,也是导致课程实验教学未能真正开展的重要原因。

在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教学中,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固然非常重要,但却不能以此为由忽视课程实验教学。

其一,开展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总体说来当然都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它们各自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却是不同的。课程实验是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出发所安排的一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它围绕某门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如何把握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把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起来、如何增强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如何增强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等课程教学需要开展实验;而社会实践(暑期)是从培养学生了解专业工作岗位、对专业工作岗位形成一些基本认识的教学需要出发所安排的一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它主要是要求较高年级(有安排二年级的,也有安排三年级的)学生利用暑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工作实践,取得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证明,促使学生了解、熟悉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和实际会计工作内容;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则更多的是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出发所安排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它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若干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相互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专业技能,达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二,从整个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来看,课程实验是针对某门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的,主要服务于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它较多地是组织单项实验,是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前期基础;而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是针对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进行的,主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而显然是综合性的实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目的和形式上的不同,自然导致课程实验与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具有不同的功效,不能简单相互取代。

其三,由于实习时间和学时安排上的限制,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毕竟是时间较短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十数门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涉及的内容显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开展和加强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在实习时间和学时安排上乃至对实习工作管理方面的不足[②],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以上分析,不能因为有了社会实践(暑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而忽视课程实验教学。

四、认识误区之三: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开展课程实验照样培养出好人才

如前所述,我国各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缺乏课程实验或没有切实开展好课程实验教学。然而环顾现实,在各行各业各单位会计专业领域引领风骚的人才(包括在大学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却大都是在这种旧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各高校不少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认为,不开展课程实验,照样能够培养出好人才。这一认识,同样也是导致课程实验教学未能真正开展的重要原因。

仔细分析,这种认识存在诸多不足。以下简要谈三点:

其一,就各行各业各单位会计专业领域引领风骚的人才而言,他们从大学毕业走到今天能够在专业领域引领风骚,其实经历了较长的历程。其间,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必然经历了“老带新”或“传、帮、带”和不断适应、摸索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就是工作见习和不断实践从而不断适应工作需要的过程。倘若在校期间就通过课程实验严格训练从而增强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好促成了会计知识向会计技能的转化,具备了亲自动手解决会计实务操作问题的能力,实现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则显然会大大缩短他们适应工作需要的时间。

其二,今天在大学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大都在做学生时未经历课程实验的训练。的确,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喜人成绩。然而,正是由于没有课程实验的训练,加之缺少实践锻炼的经历,使得一些教师虽然具有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强的会计研究能力,但却缺乏组织、指导实验实践教学的能力,这其实正是个别教师不愿承担课程实验教学任务或对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不屑一顾的脱词。

其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本科生能力的要求已发生显著变化。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会计精英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如何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何通过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本科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的要求,成为当下大学本科会计教育难以回避的课题。

五、认识误区之四:开展课程实验教学是专科、高职教育的事情

高校不少会计教师乃至会计教学管理者还有一种认识,认为开展课程实验教学是专科、高职教育的事情,在本科教育中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容易混淆本科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的界限,是降低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做法。这一认识,也是导致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中课程实验教学未能真正开展的一个原因。

诚然,我国专科、高职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由于均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项怀诚,1999),主要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所遵循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③],强化实验、实践教学自然是其重要教学手段,课程实验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开展课程实验也有许多成熟的做法和经验。然而,这显然不能成为本科会计教育中不开展课程实验教学的理由。

众所周知,会计的职能及其它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决定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因此,无论是在本科教育还是在专科、高职教育中,任何一门会计课程无不可以组织实验教学,此其一。

其二,在本科教育中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并非专科、高职教育的专利,我国理、工、农、医等学科的本科专业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就有悠久传统,会计学及其它管理、经济乃至人文社科类专业本科教育中长期以来未很好重视和开展课程实验教学其实是自身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其三,就会计学专业而言,区分本科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显然不是以是否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为界限的,开展课程实验教学也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有利于保障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有利于全面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中,对是否需要开展课程实验教学的争论已无太大意义。针对不同课程实际,切实解决对哪些内容、以什么形式、用何种方法、定多少学时、靠怎样师资等有效组织课程实验教学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尽快扎实推进课程实验教学,恐怕才是当下我国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教学研究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怀诚.1999.新中国会计5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段琳.2001.会计教学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张志康,梁媛媛,白晓雨,张典.2009.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信息:

张志康(1962~),男,贵州正安人,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原理”课程建设负责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项目负责人,“贵州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项目负责人;中国会计学会理事;“全省师德标兵”,“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贵州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会计理论研究”等课程教学;研究方向主要为财务会计理论、人力资源会计;著有《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计学基础》、《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学》、《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等,2005年曾获贵州省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读者可具体参阅: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 由于大学毕业生分配体制的改变,为方便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不少高校早已将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统一带队的集中毕业实习方式改为由学生自主联系单位的分散毕业实习方式(也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方式)。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分散方式的毕业实习时间往往被学生用于选择就业单位,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从这一角度讲,强化在校由教师掌控的集中式的课程实验,对于弥补毕业实习可能存在的不足更具有重要意义。至于暑期社会实践,由于诸多管理方面的原因,大都也流于形式。

[] 参见: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教职〔19981号)。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