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Dec 10, 2009     浏览次数:6256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曲吉林

(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250014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成为目前会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结合教育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教育 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区 应用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本科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近十年来,各校纷纷开设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急剧增加。截止到2007年,全国1089所高校中,有508所高校招收会计本科学生,占46%,从会计教育规模来看,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已达到571539人(刘永泽,池国华,2008)。

会计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与此同时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根据张俊瑞等2005年对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张俊瑞,刘东霖,2005),65.1%的单位认为应用实践能力一般,19.4%的认为应用实践能力很差,只有15.5%的认为还可以。目前,会计教育普遍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新形势下会计教育如何进行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成为目前会计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从2007年开始,结合教育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我们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文主要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构建和实施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包括培养目标和规格;“如何培养”是培养手段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和保障体系等。

(一)目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大部分会计学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毕业生既达不到“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不了社会对“实践能力”的需要,形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招聘不到满意的会计专业人才。其根本原因在于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

如何确定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我国会计教育界长期讨论不休的话题。从1978年开始,我国会计教育界就围绕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多次讨论。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培养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会计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会计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对这一基本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刘永泽,池国华,2008)。

我们认为,会计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分层次确定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会计学成为热门专业。但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根据张俊瑞等2005年的调查,28.6%的单位需要会计学专业人才,32.9%的单位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人才,22.1%的单位需要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人才,2.1%的单位需要国际会计师人才(张俊瑞,刘东霖,2005)。目前我国每年几十万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不可能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即使都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也没有这么大的需求量。社会需求最多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吴水澎,2005)。从学校类型来说,不仅有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连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医农林院校等都设置了会计学专业;从学校性质来看,不仅有公立全日制学校,许多电大、成大、函大、职大、私立学校也办起了会计学专业;从院校的专业设置来看,不仅有商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有些院校的数学等系也设置会计学专业,在全国一千多全日制公立大学中,就有将近900所的学校设置会计学专业(吴水澎,2005)。

孟焰等2007年对比了我国20余所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孟焰,李玲,2007),发现不同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对比我国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以看出,很多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是近几年在其它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专业的建设既需要师资、实验室等等“硬件”,也需要教学、管理等软件。这种“一刀切”的培养规格本身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也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等多元化条件下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

我们认为,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综合性大学管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与专业性财经院校的不同,前者更强调复合型,后者应当着重于专门型;区域性院校会计学专业应当体现区域性,强调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而行业性院校则应当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和优势,培养目标体现行业性。另外,重点本科院校应当强调高素质,普通本科院校应当以应用型为主,高职院校则应当着重于技能型。

3.分层次确定培养目标

我国会计学历教育目前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同的学历层次。显然会计教育应当根据办学层次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目前,专科(包括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精英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而研究型人才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直接从事会计教育和科学研究;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毕业后以从事科学研究或会计教育为主(刘永泽,孙光国,2004)。

(三)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山东财政学院是1986年由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根据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高等财经院校的特点,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不仅要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

根据ACCA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的结果(孟焰,李玲,2007),会计人员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也曾对会计教育目标的构建提出了三条与掌握知识相关的原则,一是从事专业工作的态度与方法,二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三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掌握程度(刘永泽,池国华,2008)。AICPA在《进入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中提出了三种能力:职能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宽广的经营视野,该框架包括了会计行业普遍适用的能力,促进了美国会计教育由知识型教育向技能型教育的转变(Thomas J. Frecka, 200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会计教育更应该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模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但模拟只能解决感性认识问题,与实际应用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创新实验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结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途径。强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课程整合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会计学科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税务学等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专业课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化等主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实的专业知识;实践课包括会计模拟试验、ERP综合实训、社会实践等课程,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实行课堂讲授与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阐述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辅导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三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除应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影响学校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兼职丰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等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提高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通过教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社会需求;四是通过教师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培训,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合作与交流。

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模式改革为手段,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充分利用“财、税、银、企”等社会资源,加强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设立实验班,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创新实验区设立了会计学和会计信息化两个实验班,探索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会计实验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会计信息化实验班主要适应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财务信息分析与应用能力,培养会计信息化中高级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设置两个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调整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增加实践课。

实践课分为模拟实习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构成“单元模拟实习-课程模拟实习-综合模拟实习(手工、计算机)-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实验班从第三学期开始设校内导师,第五学期开始设校外导师。从第五学期开始,每年暑期实习一个月社会实践,第八学期到合作单位顶岗实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探索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单元模拟实验-课程模拟实验-综合模拟实验(手工、计算机)-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15%

1.会计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主要包括学科认知性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训练基本操作,培养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原来综合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单元模拟实验和课程模拟实验。

1)单元模拟实验,针对知识模块的单项实验。对《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单元模拟实验,例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核算等主要环节的实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课程模拟实验,针对课程的综合实验。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程学习结束前,进行课程的综合实验。

3)综合模拟实验。在第六学期末学生结束专业课程学习时,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模拟全部会计业务流程,分为手工模拟和计算机模拟两部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4ERP沙盘模拟实验。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学习和实验的基础上,进行ERP软件操作和ERP沙盘综合实验,将实验内容由会计进一步拓展到供应链管理等领域,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

2.社会实践

充分利用“财、税、银、企”等社会资源,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参加教师科研或预研项目等方式开展,让学生接受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聘请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部分会计业务操作,同时以讲座等形式开展职业教育。

2)每年13月派出应届毕业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等业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毕业实习探索和发现实际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论文指导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习

模拟实验解决了学生所学理论和知识的感性认识问题,如何实现从认识到实践是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实验区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由于目前会计学专业招生规模的增加,以及毕业实习面临的各种问题。毕业实习采用统一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实习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派出一部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分散实习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经指导教师考察凭介绍信到单位实习。

 

备注:本文为教育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阶段性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2008.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811-17

2、张俊瑞,刘东霖.2005.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975-79

3、孟焰,李玲.2007.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证据.会计研究,355 -63

4、吴水澎.2005.对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财会通讯,210-12

5、刘永泽,孙光国.2004.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75-81

6Thomas J. Frecka, William D. Nichols. 2004.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s in Accounting Degree Programs Issues in Accounting Education. Sarasota, May. 165~189

7、刘玉廷.2000.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机制的探讨.会计研究627-30

8、梁方正.2007.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会计之友,1053-54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