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合并 > 行业时讯
本土评估机构缺席中国海外并购
发布时间:Dec 7, 2010     浏览次数:1716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近日德勤公布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海外并购活动显著上扬,2009年三季度初至2010年二季度末,中国境外并购总共143笔,总金额达341亿美元。但对国内评估机构来说事情却并不乐观。业内专家指出,在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服务严重缺位。

评估定价意识缺乏

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伴随其中的严重亏损也一直备受关注。

投资的前端缺乏国内评估机构的专业支持,是海外投资收益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中企华资产评估公司总裁权忠光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本土评估机构的缺席,与企业缺乏利用评估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有关。科学的评估管理涉及并购全过程,包括并购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并购过程中的定价、并购完成后经营绩效考核与评价。评估中介机构应该作为尽职调查组的成员之一,对并购目标市场价值及投资价值发表意见。对并购目标规范的评估与定价,是并购成功的关键,科学的评估可以规避多方风险。

然而在中国企业漂洋过海的大潮中,中国本土的评估机构却并没有搭上企业海外投资的顺风船。

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希望在国际资本市场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但这个机会更多的是由境外一些投资银行或服务机构提供,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和资源的作用,评估服务相应地也由它们提供。中联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林说,至于从战略上来看,这个投资是不是具有合理的价值,利益是不是得到合理、必要、优化的保护,这可能在现阶段还不是投资者考虑的东西。商务部曾经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国内的中介机构严重缺位,这使得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项目的顾问业务基本上被海外中介机构垄断。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所需的服务范围,早已是国外投行与四大的天下。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已宣布的项目总价值排行前5名(总价值1145亿美元)的投资银行,中国仅1家,其余4家为外资投行。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公勤指出,在跨国并购过程中,过度依赖海外中介机构的顾问服务,尤其在并购定价这一关键环节,忽视本土中介机构的作用,不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利益。

缺席背后的制度根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机构缺位的原因众多,并购定价制度体系不完善为其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都只涉及国内国有资产的管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均不完全适用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且一直没有相应的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出台。

而财政部、外交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在1999年出台的《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由于立法层次较低,加上现有管理体制的变动等原因,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如人意。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及《境外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示范大纲》也没有明确对海外资产并购项目评估的相关规定。

快速增长和大量积累的境外资产,与目前严重缺失的境外资产管理法律规范体系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矛盾!刘公勤说。

与此同时,企业对本土评估机构的能力也持有怀疑。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多数会请国外投资银行、四大或咨询公司来提供服务,本土评估机构被排除在外。

需要扶植,更需练内功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是和境外专业服务机构同时进行的,包括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投资者把专业服务看作是用来维护权益的手段,由专业机构提供一整套的专业尺度和系统来维护其核心利益。实际上我们对外投资面临着一个境外专业维权模式的科学构建问题。王子林说。

股东的审查往往成为目标企业要价的筹码,实际上,并购企业的出资者对并购定价的审查同样可以成为购买方压价的工具。

在此过程中,国家层面的安全审查和产业政策审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并购行为;要求并购企业提供规范的外部评估报告,再通过完善的决策程序,就能较好地把握并购定价,从微观层面为并购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秋生也认为,出于国家主权与利益的考虑,相关部门可以出台规定,指明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时需带上本土的中介机构。

应该给我们一个空间,可以是试点,让中介组成一个服务团队。哪怕我们免费提供服务,让企业看看效果怎样。权忠光说。评估机构需要在政策扶植下扩大发展空间,因为如果没有服务需求,更进一步的储备人才、继续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也都无法展开。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然,本土评估机构更需要苦练内功,自身要具备国际化的能力。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行业要做大、做强、做优。权忠光说。

(来源:中国会计报 2010123日)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