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PA行业 > 行业时讯
陈健:亲历内资所发展十八年
发布时间:Jul 13, 2010     浏览次数:1208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简介:1993年复旦毕业,在中华社科会计师事务所三年,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三年,后短暂加盟一家小所A2000年进入大型内资所B,四年后成为合伙人,现为某大型财务咨询公司合伙人。陈健的回忆与感悟,我们的回味与感叹,行业兴盛,共同期待。

 

 

  

    普通的写字楼,被石库门簇拥着,门口挂着一所会计商业学校的牌子。穿过正在家长里短的门卫,我们在一间大办公室里见到了陈健,她刚刚出差回来。

两个小时,2.7万的文字记录,过去的十八年变得鲜活起来:不停地考试、辗转于各家事务所、合并与改革、留学澳洲、加盟国际所、成为领军人才……

 

 

 

  有趣的行业

  其实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当初如果去企业做会计的话,恐怕早就改行了。纵观自己的职业历程,陈健一直觉得非常幸运。

  1993年,她从复旦大学财务专业毕业。当时并不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只是觉得社会科学院很稳重,于是进了中华社科会计师事务所。此后经历了行业的飞速发展,自己也就无法停止前进的步伐。

  刚入行的时候,没有一套审计准则可供学习。陈健就跟着原财政系统的老法师做项目,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而现在,新人的知识来源更多,一是协会和事务所的系统培训,二是实践,有现成的工作底稿规范和指南可供使用。她认为,现在的知识传承更加体系化。

  知识之外还有经验积累。很多时候,你有理论知识,但是不见得有很快的经验积累。现在做审计都有软件和底稿,如果你只是机械地照着底稿去完成程序也学不到东西。会计其实和整个企业的经营和行业环境都是分不开的,我们要跳开会计看会计。

  在事务所的客户沟通等方面,她也看到了明显的进步。原来,更多的时候只有带队老师和客户做沟通,接触的也仅限于财务部门。现在,接触对象扩展到客户的整个管理团队。审计中会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你就要和各个流程上的关键人物去沟通。每一次沟通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现在做审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造成这种进步的原因很多,经济全球化,交易复杂化,人们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来,为遵循政府和法律的要求,企业才请事务所出具报告。现在,企业会在法定审计业务之外主动提出很多财会咨询需求。注会行业正越来越受到别人的尊重。

对于行业未来,陈健比较乐观。一是在走出去方面,正如外企在中国没有放弃自己的管理方式,走出海外的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文化。内资所可以借此扬帆海外。二是业务类型越来越多,合并重组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怀念那个团队

  1996年,陈健所在的外企审计团队加盟东华会计师事务所。1999年,还是她们团队,一起跟着东华的老所长进入一家小所A2000年,团队集体转投大所B。后来,两位通过证券期货资格考试的同事留在这家大所,有两位组员去了四大(其中一位后来又回到B所),一位老师已退休,三位助理去了企业。大所有更大的发展平台,团队成员面临的选择更多。

  事务所关键在于人和,而在业务开拓、质量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领导层和项目团队的观点未必总能保持一致。有的会以赚钱为主,那么质量会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有的会认为风险管理最重要,诸如此类。

事务所要获得证券期货审计资格,可以选择合并,也可以自己培养人才自己申请。1997年,东华选择了后者。所长全力支持陈健她们去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虽然没有申请成功,东华还是给我们这些通过考试的员工各方面的支持和补贴。

 

  合并与改革

  团队加盟东华,就类似现在的合并,需要融合。比如,在手工做底稿的时代,用铅笔还是钢笔?这是个问题。

  中华社科是最早一批有证券期货资格的事务所之一,已经开始用铅笔做底稿。但是1996年底我进东华的时候,因为用铅笔做被退稿。当时三审审稿老师问,底稿怎么可以用铅笔做?底稿是必须用钢笔做的!要不然你不就可以擦掉吗!

  后来,全所开会协调,从保护自己这个基本点出发,在所长的支持下,团队改变了事务所。改变肯定会遇到阻力,上层领导的立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跳出事务所层面,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我们最早就是用钢笔做的,后来从与外资所的合作中、从与外企的接触中开始改变。又比如,很多外企的会计档案就是一个活页夹,而我们大多是装订好的。不能说哪个好或者不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做法是不能改变的。

  事务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变革的过程。2004年前后,B所推出了项目管理软件。项目登记之后,所有客户信息、项目资料都存入电脑。申请项目则需要通过流程才能拿到合同号。人的惯性和惰性再次以阻力的形式粉墨登场。

  变革伊始,需要设立客户档案,信息录入量很大,效率反而不如以前。人一碰到痛苦的事情,就会觉得原来不是挺好的,为什么要瞎折腾。这个时候,领导要有改革魄力,强力推进。

进入正轨后,只需要做一些信息更新,而不用每年都填写客户信息。通过软件,就可以知道有多少客户,什么项目赚了多少,客户的更换率等等。后来,在国外的事务所,陈健也看到了类似的系统。事务所规范化管理殊途同归。

 

  加盟国际所

  B所先后加盟过两家国际所,陈健都参与其中。

  她个人认为,内资所向国际所交年费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全球网络:一是通过海外成员所来满足国内客户的国际化需求;二是国际所的海外项目进入中国可以增加收入来源。

  我们更是希望能学到先进的技术与管理。在原先的国际所,分所之间联系松散,B所的参与仅限于出席年会等等。现在的国际所从培训、项目合作都有涉及。现在,国际所也不希望错过中国市场。

  有一次,该国际所的一家全球客户准备开展收购,B所受收购方委托对位于中国的目标公司做财务尽职调查。作为合作的一部分,B所去香港参加了相关方面的培训。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没什么遮遮掩掩的。因为财务尽职调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B所的报告是根据美国会计准则来编制的,最后直接交给收购方。

  此外在人员交流方面,已经有外籍员工在B所常驻,中方也正在安排人员到国外交流。陈健相信,各类实质性的合作会越来越多。

 

  合伙人陈健

  陈健成为合伙人是在2004年。当时,这更像是一个职务,因为事务所还是有限公司。她的工作重点也从部门管理转向业务承接、客户沟通、项目指导、员工带教等方面。我有责任把自己所学所知教给大家。

  陈健的专长在外企审计。项目开始,她需要和客户管理层沟通,内容包括事务所能提供的,客户想要的,并了解客户的业务和经营情况。有的客户侧重于年报,有的会想要一揽子服务。我会根据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并做一个报价。随后,对口的团队开始执行项目。期间,从专业问题到文化碰撞、理念协调等各方面,陈健都会加以指导。

  一方面是帮助公司董事会监督管理层,另一方面是在管理层有问题的时候,给予帮助,这就是增值服务。很多时候,审计之外的咨询服务不会单独收费。鉴于外企审计服务是按时间收费的,通过第一次的良好服务,往后的几年里就有可能增加服务时间。

  2005年,陈健入选首期CPA行业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2007年,她和其他十四位同学一起参加澳洲注册会计师国际培训项目(IPP,到澳大利亚接受了为期四个月的培训,并参加了澳洲注册会计师课程(CPAProgram)的考试。IPP培训课程包括报告与专业实务、公司治理与问责机制、企业战略及领导能力、财务报告与披露等。她还获得中国与香港区公司管治与问责机制科目的单科最高分奖。参加领军人才和IPP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陈健借此实现了从纯专业领域向管理发展。

  在澳洲会计师公会的学习也让她感触颇深,它更加侧重于团队讨论,而不是听老师上课,自顾自学习。每个人看书都有盲点,你错过的东西会永远错过。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路和角度都不一样,你可以兼收并蓄,所以这对考试和工作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作者:曹巧波

 




我要评论



(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已是会员请 登录 后评论)
论 坛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 邮编: 100045 电话:010-68520682 E-mail:68520682@asc.org.cn | ascmember@163.com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602 | 京ICP备12005383号-1 | 中国会计学会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2022